学习那些事儿(第2 / 2页)
关于学习,有两件根本的事情:谁在学习,学习什么。
2. 父母为孩子的学习主动做了太多的事情。自然的情况应该是孩子有些与学习有关的愿望,父母帮他实现,但变成了父母对他有很多愿望,他必须放弃自己的主见,实现父母的愿望,导致孩子在学习上变得越来越被动。
1. 确认自我边界,并能够感知到他人的自我边界在哪里。如果父母以学习之名不断侵犯孩子的边界,父母想的是反正我这样是为了你好,就会变得“肆无忌惮”,孩子的意识层面也认为这是父母对我好,便丧失了反抗的力量,代价就是自我边界变得破碎不堪。一个自我边界不完整的人,可以想象他怎么可以“储存”和应用知识。
1. 在与孩子学习有关的事情上,父母过度焦虑,或者说比孩子还焦虑;在孩子做错题后,父母比他还挫败;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父母比他还伤心;孩子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同学,父母比他还痛苦;等等。
2. 共情的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基本需要,比如自己做主的需要、游戏的需要和被尊重的需要,如果父母与孩子产生共情,孩子也自然知道他人也有这样的需要。没有和父母产生共情的孩子,长大以后要么会强迫性重复地吸引他人攻击自己,要么因为回避人际冲突而变得自我封闭。
出现以下情况时,父母如果做自我觉察,就会发现自己正在替代孩子学习:
3. 如何解决问题。当然是用智力解决问题。但是,当孩子在学习上不能满足父母要求的时候,父母可能会有很多情绪,显得好像很生气,觉得大吼几声就可以解决问题似的。孩子学到了这一招,以后就会对父母、他人以及所有事情都用这一招。我们知道,情绪会使问题变得更大、更麻烦,所以父母需要学习用智力而不是用情绪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成为孩子可以模仿的好榜样。
当然是孩子在学习。但是,实际情况可能不一样,也许学习变成了父母的事情,孩子被“排挤”在学习之外,后果很常见——孩子学得不好,甚至厌学或者辍学。这是有人代替孩子在学习。
想象一幅画面:一道数学难题摆在你的孩子面前,他像一个武林高手面对强敌一样,没有慌乱,也没有恐惧,有的是一种可以压倒一切的磅礴气势,然后运笔如剑,难题应声“灰飞烟灭”,这像极了大败曹操的周公瑾。
●谁在学习。
如果你的孩子是这样的,那么恭喜你,因为孩子都是跟你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