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曾奇峰的心理课 > 07 重新解读爱情、婚姻、家庭

07 重新解读爱情、婚姻、家庭(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我们表达亲密的一种方式,我称之为“攻击性亲密”。因为我想跟你亲密的需要,让我感到自己的弱小和羞耻,所以我要通过指责你、打你、骂你这种方式来表达亲密。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做法,打骂是高浓度的关系,表达了我跟你关系很近。

先说真爱。因为真爱巧妙地把婴儿对完美妈妈的需要融入成年人对爱的需要当中,说白了,这实际上是发育不良的一种表现。从“真爱”到“真不爱”,是因为当初的真爱本来就是防御,学过精神分析的人都知道防御是怎么回事,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欺骗。跟一个人在一起,刚开始的时候是真爱,真爱随着自我意识范围扩大。自我意识范围扩大的意思就是以前自我范围缩小的时候,看到的都是这个人的优点;自我意识范围扩大了之后,就看到这个人的缺点了,就开始怀疑,当初的爱是不是真爱。这个时候真爱就幻灭了。

事实上,判断一个人关系的品质有个绝招,我们就看它的“绝对值数”。比如孩子对父母有很多负性的情绪,我们不看它的性质,而是看情绪的绝对值。他对他父亲的很多负性情绪绝对值就变成了一个非常非常大的数字。意思就是相反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两个有问题的词:真爱和灵魂伴侣。为什么这两个词是有问题的呢?

比如,有的婆媳之间的斗争一部分是权力斗争,跟对错没关系,甚至就是乱㨃,因为她们在共同争一个男人,这些都是深层精神分析的理解,只能够在潜意识里去寻找。

这样做当然是有好处的,它可以避免我们在探索真相这个过程中产生焦虑,但是它有一个最大的坏处,即它剥夺了我们的思考。大家知道,国际反邪教协会对邪教的定义,就是让你信仰一个在世的教主,强调的是在世间,还活着的,他宣称人类会毁灭,你信了他就不会毁灭。如果我们把宗教情感融到了像恋人或者夫妻这样的世俗关系中,也会提前为破坏关系做好准备,为什么呢?因为你在有一个灵魂伴侣这样理想化的要求的时候,你就会对眼前这个人百般挑剔,很多的亲密关系就是这样被破坏的。

但是,从战略或者历史或者人性的最高处,宗教情感都是我们早年在母婴关系中情感的投射。我们把小时候对一个完美妈妈或者完美爸爸的理想化的一些东西,投射给了我们后来相信的某一个宗教的领袖。宗教情感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婴儿般色彩的东西,因为它涉及完全的信任,涉及人不能够自己思考,人被预设一些价值观,还有全能、无所不能的这种感觉。

我认识一个老太太,我估计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学了一个词,叫作“绑架”,或者叫作“敲诈”,她反复地使用这个词,所以她很习惯地把她和别人的关系变成被敲诈与敲诈的关系,她把自己锁在被预设的关系的牢笼里面。

所谓的灵魂伴侣,如果把“灵魂”这样一个有超越性意义的词用在世俗的伴侣上面,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矛盾,这使我们有可能混淆宗教情感和世俗情感。精神分析在大的战略层面是反宗教的,但是非常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宗教信仰自由。我个人有很多出家或者做牧师的朋友,我们关系特别好。我真的觉得一对一地跟他们这些人打交道,有那种圣洁的感觉,比我这种一身俗气的人要好玩一点。并且,他们还有底线,他们不会突破他们的道义或教义来要求我,这是从一对一来说。

我们要学会使用那些美好的词,比如友爱、信任等,这是一个基本的信念。世界上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一个成年人应该能够搞定自己所有的事情,这样就把像婴儿般对他人的依赖消除了。如果没有搞定,几乎只有一个原因,你压抑了搞定这些事情所需要的能力,这是精神分析或者说现在课题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咨询目标。

比如,当一个女性有了孩子之后,她可能会拒绝性,这是因为她没有办法整合两个不一样的角色,既是妈妈,又是妻子。她只能够狭隘地认同在最近的几年时间里面“我只能做妈妈”,她老公把她抓过去要干点别的事儿,她就会认为破坏了她做妈妈的身份,这就是典型的人格不灵活的表现。实际上,她除了这两个角色,还有很多其他的角色,比如她是女儿,是公司里的员工,但是在她僵化地认同她只是妈妈这个身份的时候,她的工作能力也会被限定。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使用攻击性亲密,有些攻击性亲密也可以给人带来愉快。比如,铁哥们儿好久没见了,然后一起喝酒,朋友之间是非常享受互相攻击的,就是隔一段时间要互相在一起肆无忌惮地攻击一下。

但是在早年的成长环境里,“我是谁”这个问题如果被限定,比如在同一时间里他只能够做一个角色,那他就会觉得不同的角色之间会有冲突。我是精神科医生,但是我绝大部分工作是心理咨询或者做精神分析的教学,我觉得这两者之间完全不冲突,因为我有能力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自己所谓的子人格,这个是没问题的。

进入亲密关系之前有两种不同的状态。第一种是“我活得很好,有你我会更好,锦上添花”。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人格是完整的,他的自我功能也是完整的,就是有没有别人都无所谓。他可以进入任何一种婚姻形式,在任何一种婚姻形式里他都会活得幸福。第二种就不一样了。“我活得不好,由你来补充我的自我功能,我才能够活得很好”。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活着是为了像钟点工一样补充另外一个人的自我功能。你不会洗碗,我就给你洗碗;你不会开煤气,我就给你开煤气;你不会修电器,我就给你修电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是亲密关系,而是非常功利的关系。这种是通过购买服务就能满足的,太不灵活了。

有人可能会说,我爱一个人又恨一个人,这不是矛盾的吗?健康的人格就是能够承受这种矛盾,而且也能够在现实层面协调这样的矛盾。每个人天然地在这个世界上具有多重身份,比如我们既是女儿和儿子,又是妻子或者丈夫,还是孩子的爸爸或者妈妈,我们是有能力协调这个的。

我认为你完美了之后会显得我非常不堪,有谁愿意跟一个完美的人在一起玩呢?你肯定会自惭形秽。还有你说自己完美的时候,实际上你想控制,我也同意你说自己完美。人都是愿意自我实现,愿意自己有独特的观点。你想控制我,没门,但是我说我不完美,全身都是缺点,一无是处的时候,我也想控制你,让你这样说,但是你会反对出来。

不是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可能有个误解,一个症状被咨询师改善了之后,就叫治好了。我们现在已经不这样认为了,我们有更高的目标,我们不一定把你的症状搞定了,意思就是搞定你的症状已经是第二重要了。第一重要就是解放你的各种能力。你还保留一些症状,比如你可能周期性抑郁,或者你的强迫症一直都在被治疗,一直都没治好,而且哪个“师父”一治,强迫症有可能还变重了,这个肯定是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对强迫症战略性的做法是你该强迫就强迫,但是你该赚钱就赚钱,你的自我功能和你的症状分离。消除强迫症症状,你那强迫症真的不是治好的,是被忘记了。

奥巴马在竞选总统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我听了之后,觉得很高明。他如果摆出一副很完美的架势,并且真的说自己很完美,他会失去好多选票,这是人性。

很多父母很不愿意对孩子表达亲密,这是我们文化的一个特点。在一次亲戚的聚会上,爷爷、爸爸、儿子三个人在那儿一起吃饭,儿子过一会儿去抱着他爸爸说“爸爸,我爱你!”然后在额头上亲一口。我就逗那个30多岁的爸爸,我说,“你跟你爸爸说一句啥?”他有一个立即生物学上的反应,说:“我如果跟我爸爸说我爱你,然后亲他一口,估计吃的东西都吐了。那肯定不行。”

当我觉得我对这个人的爱是真爱的时候,从人性的角度,自动地会启动挑毛病的机制。“我是一个完美的人”,这是比较愚蠢的说法。因为这会自动地刺激别人挑毛病,“你一点都不完美”。但是我直接说我是一个有很多缺点的人,别人会自动启动,“你还是有优点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