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曾奇峰的心理课 > 孩子的那些所谓“毛病”

孩子的那些所谓“毛病”(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有一次一位妈妈问:我上初中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我能够为他做什么,让他注意力集中呢?我想了一下问她:你如果想集中注意力,你觉得别人能够为你做什么呢?她回答说:别人什么也不要做,让我一个人待着就可以了。我又问: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呢?她说:我在他旁边,要他不要乱想乱动,注意力要集中在学习上。

4. 也许孩子只是有一点点磨蹭,父母的指责放大了或者固化了他的磨蹭。改变这个习惯,会让他觉得羞耻。试着想想:在他人指责下改变某种习惯,是不是会有羞耻感呢?如果一被指责就可以改变坏习惯,那可能满大街都是完美之人。

2. 孩子同时可以注意很多事情的能力,被误认为是注意力分散。比如,有很多孩子能够做作业、听歌两不误,但这被认为学习态度不严肃。有个孩子曾经问父母:你们不让我学习时听歌,对吧?父母说:是的。孩子接着问:那我听歌的时候学习,可不可以呢?父母想都不想就说:当然可以。

3. 孩子知道一磨蹭,父母就会着急,他逐渐对用磨蹭调动父母上瘾。

其实我们经常可以专注地做几件事情,比如一边抽烟一边写文章,一边开车一边听广播。经验告诉我们:同时做几件事情,注意力也许更加集中,那种全身心投入的集中。所以孩子不是注意力不集中,只是没有按照父母希望的那种方式集中注意力。

3. 禁忌制造诱惑,对游戏的禁忌增加了游戏的诱惑力。

2. 游戏成了孩子跟父母权力斗争的工具。父母管得越多,孩子的反抗就越多。我们简要量化一下这件事情:本来孩子也许玩半个小时就玩腻了,就可能干点别的事情,但是父母的控制让他很不舒服,就要通过再玩半小时来缓解自己的不舒服。

4. 人人都有受虐的倾向,孩子玩游戏遭到的惩罚,会激活他的受虐需要,并且,随着惩罚的升级,他的受虐瘾也会升级。

1. 孩子被逼进了游戏世界。因为在现实世界里他无法操控,也无法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在现实世界里,他只是一个空有躯壳的傀儡,而在游戏世界里,他是自己和世界的主人。

●注意力不集中。

需要说明一下,对一个人的习惯或人格层面的东西,心理学上并没有可以立竿见影的招数。当我们太希望别人改变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犯这样一个错误——攻击别人的独立人格。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一个人太容易被别人改变了,还有比这个“毛病”更大的“毛病”吗?

可能是:

可能是:

一个人为什么喜欢玩电子游戏?因为想通过操控来获得快乐和成就感。这是人之常情。问题是沉溺游戏的孩子的那些多于人之常情的需要是怎么来的?

1. 孩子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的时候,父母觉得自己被抛弃了。所以,父母有意无意地破坏了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换句话说,相对于孩子要注意的事情,父母是一个更大、更重要的存在。

●沉溺电子游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