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曾奇峰的心理课 > 独立抚养者面临的问题

独立抚养者面临的问题(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随时都要警惕自我感动、感动别人和被别人感动。因为感动的同时是智力剥夺,背后一定有不可告人和不可告己的目的。

人不可以没有信念。在独立抚养孩子这件事情上,有一个健康的信念:你一定可以很好地胜任这件事情。如果你不能胜任,那只有一种可能性——你压抑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或者说,你把这个能力外包给了你潜意识里幻想的一个男人。

●把对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

莎士比亚说:“脆弱,你的名字叫女人!”这句话不知道催眠了多少女人。个体的以及文化层面的一个荒诞的歪曲认知,就是把能力本能化,意思是某些能力只有女性才能有,另外一些能力只有男性才能有。比如,女人强大做人、雷厉风行地做事就不女人了,男人买菜做饭带孩子就不男人了,这些现象表面上已经有很大改变,但潜意识层面的改变却并不大,尤其是女性潜意识向弱小认同这个方面。

你放弃对自己的期望,让孩子满足你的期望。孩子立即处于两难境地:满足你,他就丧失了自我;不满足你,就攻击了他最爱的人,从而会产生强烈的内疚,即自我攻击。

父亲的功能是在母亲和孩子之间“插一脚”,避免母亲跟孩子关系过近。母亲跟孩子关系过近,会导致孩子成长变慢甚至不能成长。成长在任何意义上都意味着心理上离妈妈越来越远。对于独立抚养者来说,外在的“插一脚”没有了,这个任务就要自己来完成。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这相当于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但对于一个成长得很好的人来说,这也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因为这样的人清楚自我边界。

养孩子的过程,是母亲逐渐退出的过程。如果母亲有未愈合的早年分离创伤,孩子的成长就会激活她的创伤,她就会用各种自己不能觉察的方式阻止孩子成长。

●用跟孩子的关系替代其他关系。

●跟孩子不能分离。

你可能以对孩子负责的名义,中断自己跟他人的友谊,放弃自己的爱好,全心全意只跟孩子在一起。潜意识里,这包含一个“交易”:你的孩子也只能跟你玩,不可以有自己的“外交”空间。这种跟孩子没有“留白”的关系,会极大地妨碍孩子的社会化。

●过分向自己的性别身份认同,产生自我压抑之后的委屈感。

一位非心理学的老师总结过一句话,胜过心理学家的千言万语。她说:养育一个健康孩子的妈妈,应该是粗心而阳光的。粗心,对应的显然是男性的“愚笨和麻木”;女性的“无微不至”,随着孩子的长大,愈加清晰地成为母亲和孩子关系中矛盾的根源。

●用悲情感动自己。

再重复一遍已经讲过的内容:健康的男男女女都是雌雄同体的。一个有点女汉子气的女人,几乎可以肯定会养育一个健康的孩子。

人是容易对悲情上瘾的。悲情包含潜在的自我崇拜,并且也要求孩子对自己崇拜、感恩和顺从。持续被悲情感动的母亲和孩子,智力处于压抑状态,双方都可能部分丧失应对现实的能力。

本来可以轻松愉悦地完成的任务,却做得太艰难、太痛苦,也是你压抑了各种能力的证据。或者说,你赋予快乐地带孩子以不负责任的、轻佻的意义,而艰难和痛苦的过程能够给你某种道德上的优越感。还有,自我压抑后,做一点小的事情都会觉得委屈,这种委屈会通过攻击孩子来补偿:你让我委屈了,我也得让你委屈委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