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隔离:共情能力的匮乏(第2 / 2页)
当我们在谈论情感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什么?
我们是在谈论情感中智力的比例。极端的两种情况是:智力缺损,情感表达就是歇斯底里;智力过多,就是情感隔离。健康的人格分布在这两个端点之间的连续谱上,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线段,这使得由各种人格组成的世界也可以万紫千红。
在这一点上对父母的建议是:要自私一点,过好自己的日子,你们关注过多,孩子容易远走高飞。
在公共场所,人们发生言语甚至肢体冲突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我在武汉的街头就经常看到。冲突双方,没有足够的情感隔离,是无法那么高浓度、长时间“厮杀”在一起的。我们想象一下两个陌生男人在街头产生冲突的画面:他们都在讲道理,试图让对方认错,这是认知层面的纠缠,他们需要隔离这种纠缠带来的亲密感。两人情绪高涨,也纠缠在一起,这是更加融合的亲密。如果两人再动手,那就是身体级别的高浓度接触了。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要压制多少对同性的冲动被唤起才能做到?
深层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潜在的同性恋倾向,这当然包括我。我满足这一需要的方式是跟同性吃吃喝喝或者打牌,这就够了,而不愿意在街头众目睽睽之下用跟同性争吵撕扯的方式来满足。
有个问题:什么是理想的人生?一个回答是:认知和情感生活都是饱满的。
饱满的认知生活意味着智力的充分使用。生而为人,智力没有充分使用,实在太遗憾了。但是,如果人生只是使用智力,而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一辈子跟一台电脑没什么区别。
我们从这个比较小的角度来重新定义一下精神分析,它是一门让智力和情感相互支持的学问,使一个人能够拥有二者都饱满的一生。
智力的使用过程和结果总是跟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们解了一道复杂的代数题目之后会快乐,还会想到这会让异性同学欣赏,就更加快乐了。
情感隔离的本质,是对智力的压制。
我们的智力发挥得越好,就越不会限制我们表达爱恨情仇,因为在智力的呵护下,情感表达会“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智力还可以在过度情感表达之后收拾残局。
我们为什么要隔离自己的情感?因为我们不敢。为什么不敢?因为智力撑不住。不是因为先天智力障碍,而是智力的使用被我们赋予了太多象征性意义,比如堕落、投机取巧、背叛父母和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