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形成:回避深度的自我觉察(第1 / 2页)
我在潜意识一节中讲到了一个女士与烟囱的故事。这位女士对烟囱的恐惧和对父母的爱,其实就是反向形成。
还有,做事情过度严肃认真,也是反向形成。这样的人不愿意看到自己想通过犯错来攻击他人的冲动。
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看到自己内心强烈的破坏性冲动,这些冲动往往被伪装成献身某种貌似“崇高”的事业的行为。破坏与崇高,构成了反向形成。年轻的恐怖主义分子,就是被洗脑后去杀人的。他们是罪犯,也是反向形成的牺牲品。
一个人有某种感受,但他不愿意看到这种感受,就用完全相反的方式表达这种感受,这就是反向形成。比如,他对权威有敌意,表现出来的却是对权威的过度恭敬。
记住一句话:一切在程度上有点过度的东西,本质上都有可能是它的反面。
这句话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是:“什么”是对“什么”的防御或者掩饰。前后两个“什么”一般是一对反义词或者相反的东西,它们的前后位置可以互换。比如,抑郁是对躁狂的防御。反过来也可以说,躁狂是对抑郁的防御。这种理解最近直接影响了精神科诊断:我们不再单纯诊断抑郁或躁狂,而是全部诊断双向障碍。
还有一个著名的心理问题,跟反向形成有关——洁癖。一位女士告诉我,她提前一天来武汉上我的课,住到一家酒店后,别人都出去玩了,而她花了四个小时打扫房间的卫生,门把手、桌椅,还有其他会经常用手触摸的地方,都用消毒湿巾纸擦一遍。我笑着说:跟别人比,你跟脏东西在一起的时间长多了,她也若有所思地笑了笑。
很小的小孩是没有“肮脏”这个概念的,他们甚至会喜欢脏东西。我们认为最脏的大小便,在他们眼里是自己的创造物。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爱干净这一点上过度严厉,孩子就会学会反向形成,这就是洁癖有家族聚集性的原因。洁癖还会泛化到道德层面,这样的人会因为他人微不足道的缺点而拒绝跟他们打交道。可想而知,这种洁癖的人会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有人说话特别心直口快,并以此为荣。其实他们是在回避深度自我觉察,不想让自己知道真正的感受和愿望到底是什么。跟他们打交道,我们常有两种反应。一是被他们的所谓“刀子嘴豆腐心”伤害了,这就是他们真正的目的——伤人。根本没有什么豆腐心,有“痛苦的心”倒是真的,证据就是我们在他们心直口快后觉得痛苦了——这就是情绪传染。这一点也可以总结成一个经验:当我们跟一个人打交道后有什么特别情绪,就要思考一下这个情绪有没有可能不是自己的,而是他的;二是跟这样的人打交道时间长了,我们会不自觉地忽略他的表达。这也是一个证据,证明他的表达在掩盖真实的内心,所以没有价值。
还有个跟心直口快类似的事情,比如有人一开口就喜欢说“我跟你说实话”“我不骗你”,这也常常是反向形成,意思是他后面说的可能都是假话。当然,需要强调一下,那些在意识层面上骗人的人,不在我们的分析之列。我们分析的是潜意识指挥的说假话,是那些首先要骗自己的假话。
比如,一位男士状态很不好,被妻子半强迫地拉去看心理医生,他对医生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以“我跟你说真心话”开头,内容是自己所有方面都不错,心里惦记的是如何帮助那些孤寡老人,但医生越听越心惊:一个人要离自己的真实感受多远,才觉察不到一点点自己内心和现实的双重危机。这个远,就是反向形成造成的。如果情感隔离的人离自己的情感是一米的话,反向形成就是两米以上了——因为相反的情感被制造出来了。
当你特别烦一个人的时候,也许正在反向形成。有些青春期早期的男孩子会表面上很烦女孩子的婆婆妈妈,但我们知道,他们内心其实是非常喜欢的。他们只是还无法应对自己的欲望,所以不仅对自己的欲望视而不见,还把欲望变成了排斥。有很多人很烦新鲜事物,这是对人性中喜新厌旧的特征的反向形成。当然,过度喜新厌旧,就是对念旧特征的反向形成,也许旧的事物被他赋予某种无法摆脱的束缚感,所以他要把注意力全都放在新东西上。
我这样正的反的、反的正的一通乱说,也许你已经听烦了,你可能要问,这样说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其实这有很多意义,先说其中的两个。一是我描述了使用反向形成的人的内心风景,看得出来那是很耗费能量的。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这样内耗,他就可以把更多能量投入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去爱和创造。二是我们心中有一个理想人格的标准,就是活得真实,对自己和他人真实。揭示反向形成,就是还原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