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曾奇峰的心理课 > 反向形成:回避深度的自我觉察

反向形成:回避深度的自我觉察(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我们的目的是让来访者在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做出改变。如果太快让来访者改变,就是野蛮分析。

疾恶如仇是优秀的品质,但如果过多地带着这种情绪,并缺乏情理允许范围内的灵活性的话,那可能是反向形成。他们可能是欣赏那些“恶”的,并且可能喜欢那些作恶的人。

网上流行过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相信,发自内心觉得现在自己的一切都很好的人不会说这句话。说这句话的人,是要用这句话对抗自己生活中一些不太满意的地方。所以,这句话可以翻译成“我虽然有许多不满意,但我还是认为现有的一切都很好,这样我内心才能维持平衡”。这是反向形成的功效,从暂时渡过难关这一点来说,反向形成就是智慧,但不是最高的智慧。最高的智慧是直面那些没让自己满意的问题,并发展能力去解决它们。

回到那个女士和烟囱的案例,怎么向这位来访者解释她的反向形成,让她不再害怕烟囱呢?我回忆了一下,我实际上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让她做自由联想,想到什么说什么,希望起的效果是在自由联想的状态下,除了恐惧之外,那些被她压抑得很深的对烟囱的情感,比如依恋、喜欢甚至爱,慢慢地浮现出来。

第二件事情是给她做一个面质。因为如果直接做她潜意识里面喜欢烟囱的面质,难度太大了一点,从恐惧到喜欢距离太长,所以我面质的是一个中性的感受——烟囱对她的重要性。

因为对别人来说,烟囱可能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但是对这个来访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重要的存在。我们先把恐惧转化成重要,然后在恰当的时间把重要面质转化成喜欢。

第三件事情就是给她提出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她早年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那烟囱对她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客体吗?

我估计她可能会说不是。因为跟父母的关系会极大地分散了她对父母之外的——比如烟囱——客体的注意力或者情感体验。

这样的提问,其实在暗示她烟囱有可能只不过是父母的替代物。

需要说明一下,对反向形成的处理,经常是不能太快的。这就相当于如果我们让一辆高速行进的车突然转一个90度或者180度的弯一样,会导致一些我们无法预料的结果。

所以,在处理反向形成的时候,我们需要克服自恋。这个自恋是我们通过干预能够迅速地改变来访者来满足我们的自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