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曾奇峰的心理课 > 冲突:我们总跟自己过不去

冲突:我们总跟自己过不去(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按照冲突内容分类:

1. 幼稚与成熟。

我们现在还保留着一些农耕社会的传统,大家的意识和潜意识里都认为,年纪大的人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所以老人享有某些“特权”,这当然不是坐公交车免费之类的特权,而是心理上的某种预设“权力”,使他们对年轻人有某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其实是对年纪大的人的恶性催眠。同时也是对年轻人的攻击,使年轻人总是为自己的“幼稚”感到羞愧。

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不在自己本来的位置上。年轻人向往变老,年纪大的向往更老,把对年轻人的嫉妒变成了对年轻人的攻击。所以,我们常常见到的情形是,某人犯了一个错误之后,一个也许仅仅大他几岁的人可能叹气说:“此人还是太年轻了。”

对他人和自己不造成太大损失的“幼稚”是活力的表现,比世故通达更接近人的天然本质。成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没有内心的和跟外界的冲突,而是控制住那些冲突,以及能够用自己的成熟部分捍卫自己的“幼稚”部分继续“幼稚”。

估计所有人都想知道心理疾病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经过无数勇敢而智慧的人的努力,现在我们似乎有了答案。这些答案可以凝缩成两个心理疾病的发病模型:匮乏的模型和冲突的模型。

这两个模型的形成也有过很长时间的冲突,后来就像其他一些完全对立的理论一样,对立变为统一,意思是两者都对。比如,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最后的结论高中生们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相性,既是粒子,也是波。

这些事告诉我们:在冲突时别全力以赴,因为你和你的争论对手都有可能是对的。

匮乏模型的意思是万病源于早年缺少养育者的共情性回应。比如产后抑郁的母亲,缺乏对婴儿足够的回应,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缺乏母亲回应的婴儿,自恋会受损,各种能力会因为缺乏镜影和赞美而萎缩,成年之后的表现就是只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并且很难正常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事件。这一类人,需要的是支持性心理治疗。

冲突模型的意思是万病源于内心冲突,内心冲突是外在冲突内化的结果。比如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这个冲突会变成孩子的“内心打架”,这一类人需要的是精神分析治疗。

似乎上一代对下一代有着本能的“敌意”,看看他们对下一代的称呼:颓废的一代、不负责任的一代等,显得把世界交给下一代很不放心,其实是自己这一代不想离去,就预设还被需要。

“少年老成”的成熟可能不是成熟,而是生命力的压制。

2. 传统与现代。

每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都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比如疫苗、抗生素的出现,避免了大规模的病死事件发生;生活条件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等等。但是仍然有人厚古薄今,认为一切都是过去的好。

简单地说,能力因为被压抑显得有点弱的人是匮乏型的;能力比较强但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是冲突型的。临床上绝大多数人是匮乏加冲突的混合型。

按照心理发展阶段分类,有三个冲突:

1. 0~1岁,口腔期冲突,冲突的双方分别是依赖和成长。在成人身上的表现为:过度依赖他人,以及一些成长停滞的“证据”,像进食障碍、口腔对刺激物的依赖(烟、酒精等)、用语言对他人施虐等。

2. 1~4岁,排泄控制期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是控制和被控制。在成人身上的表现是:各种强迫症、过度吝啬、不知变通、收藏癖、对权力成瘾等。

3. 4~6岁,俄狄浦斯冲突,冲突的双方分别是爱与恨、快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成人身上的表现是爱也迟疑,恨也迟疑,我把它叫作“爽透不能型人格”,不知道自己要快乐还是痛苦,回避所有快乐的事情。不敢成功,甚至言行都在实现一个目的——“防成功于未然”,这都已经说过,就不啰唆了,否则会被认为口腔期发育停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