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曾奇峰的心理课 > 冲突:我们总跟自己过不去

冲突:我们总跟自己过不去(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4. 工作与生活。

现实中各种事件,本来是可以“和平相处”的。它们之间如果发生难以协调的矛盾,很多情形下是一个人内心冲突向外投射的结果。比如男女的差异是一对矛盾,有人用这种差异制造幸福,有人则制造冲突。

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也是一样。有人让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消耗了绝大部分精力,忽略了家人和亲情。这可能有三种原因:用工作自虐;回避亲情带来的幸福感,因为工作带来的幸福感更多,甚至超越了父母;让自己的孩子体验自己早年亲情的缺失。

5. 人际冲突。

现实中的人际冲突是不可以避免的。在情理和法律范围内的冲突很正常,但有些人在冲突中会经常突破底线,不择手段。尤其是冲突导致的恶性躯体暴力,可能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这是人格层面发育停滞向历史轴投射的结果,他们内心的“反进步”或“没进步”部分对应着历史上的落后阶段。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有知识的、美学的、情感的价值,而没有多少指导我们生活的价值。每一代人都有权决定自己应该怎么活着。

当然,一个成年人也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但是,隔离孩子和现代文明的关系,就几近反文明、反进步了。最高级别的对传统的尊敬,是比祖先更智慧、更文明和活得更自由幸福。

3. 疾病与健康。

精神分析的一个著名悖论是:一个人花钱、花时间来找你做分析,却千方百计不让你把他分析好。要健康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健康本身,或者说有无数个,因为有健康就可能有一切,而要疾病的理由只有五个:

无法把冲突控制在象征性的,也就是语言的层面,是前语言期即2岁以前的心理创伤导致的症状,被称为见诸行动。

频繁的人际冲突,可能是因为你无法升华攻击性,无法用被社会认可的方式获得比你的对手更多的财富、知识和荣誉;你无法亲近他人,你用攻击他人的方式表达亲密。

肆意表达攻击性等于当众情感“裸露”,这是婴儿行为的残留。一个真正的成年人自重身份,不屑于这样做。原因在于他把对早年成长环境的攻击,转移到了在此时此地的某些人身上。

一是疾病带来的痛苦,可以缓解你的内疚感。这种内疚感有点像一个人的原罪,不妨称之为“原内疚”,它是在早年关系中形成的。

二是疾病本身是你满足本能欲望的一种象征性形式,你当然不会允许分析师“坏你的好事”,也不会让自己“坏自己的好事”。一位强迫症者说他每天睡觉前都要把从早到晚发生的所有事情的细节“捋一捋”才舒服,只有这样,他才能安心睡觉。

三是当你压抑自己的愿望时,瞬间可以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宁静,你随之对压抑上瘾。这个压抑是会泛化的,可能演变成对自己各种能力的压抑。然后你赋予这种宁静以某种神圣或者超越的意义。某些邪教就是用这种方式吸引信众的。

四是疾病会带来一些“好处”。前文已经说过,就不啰唆了。

五是你以旧的模式应对新的人际关系,改变意味着不熟悉和充满危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