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回溯你的童年经历(第1 / 2页)
●父母跟孩子的边界不清,潜意识处于跟孩子的融合状态,所以意识层面就要故意保持跟孩子的距离。
具体的表现就是害怕表扬孩子,或者害怕对孩子表现出亲近,总是对孩子说“隔壁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好。
当孩子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安全感就下降了。
在外面对人温和、友善,在家对孩子严肃、冷漠的人,潜意识也是跟孩子边界不清。
●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恶意评价他人和社会,也会导致孩子的安全感下降。这是向父母对他人和社会的敌意的认同。你对他人有敌意,你不愿意觉察到自己这个敌意,就投射出去,觉得他人对自己有敌意。下面是对此时此刻你没有安全感的解释。
安全感是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感受,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对安全感缺乏,我们从起源学和当下两个方面分别给出五个解释。起源学的解释是:现在安全感的下降,跟早年经历的关系,也就是跟人格特征有关。
●早年关系中如果充满不确定因素,比如父母的情绪不稳定、他们之间的冲突、父母缺席等,这些都是人际环境的“地震”“海啸”,孩子不可能感到安全。尤其糟糕的是,这些不安全感会渗透到人格层面,孩子即使长大之后在安全的环境中,仍然会感到不安全。童年经历在相当程度上等于命运。
有一个暂时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就是每一对想要孩子的夫妻都事先签一份合同,包含以下三个条款:
1. 在孩子12岁之前,父母要确保至少某一方不中断地陪伴孩子,这包含不可以长时间让上一辈带孩子。
2. 父母任何一方都保证不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也不在孩子面前激烈争吵。不失控、不争吵很难,不在孩子面前这样做,相对容易多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一个团体中,安全度应该是相对固定的,那为什么别人觉得很安全,你觉得不安全呢?因为你的敌意想制造团体的更多不安全。一个朋友告诉我,有一次他跟一个曾合作的机构发生冲突,那段时间他总想着这个机构的人会采取各种手段陷害他,晚上睡不着,怕有人破门而入,出差担心别人跟踪,吃东西觉得有毒等。
他的心理咨询师让他做这样的想象:你想对他们做什么不利的事情?想象半小时之后,那些不安全感几乎消失。
这背后的原理很简单:他把投射出去的敌意收回来了。当你害怕别人会害你的时候,你肆意想想对别人不利的事情,当然不要付诸行动,只是玩个让自己变得平静的心理游戏,否则就有法律方面的问题了。
对自己的敌意的觉察或者说对什么属于自己、什么是属于别人的觉察,是心理学最本质的东西,它关系到一个终极问题:我的边界在哪里?
3. 父母分别保持完整的功能,各尽职责。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妈妈该怎样、父亲该怎样。
写到这里我有点悲伤,因为我知道以上这些简单的条款也会有人做不到。
●认同了父母的不安全感。父母对孩子的很多方面都有过度的担心。从效果上来说,过度的担心等于诅咒。表面上看,父母担心的是孩子出问题,潜意识担心的却是孩子不出问题之后的远走高飞,父母自己就被抛弃了。这就是“诅咒”的原因。孩子的安全感下降,父母就安全了。
●对自己要求完美的父母,无法承受孩子的攻击,因为孩子的攻击意味着他们不完美,会激活他们觉察到自己的不完美之后而产生的羞耻感。孩子的攻击出不去,就会变为自我攻击,安全感也会下降。
还有,上一辈带大的孩子,攻击性也无法足够释放,因为上一辈的衰老状态会使孩子“攻击”之后内疚。有个说法:上一辈带大的孩子是吃素的,父母带大的孩子是吃荤的。这是象征性的说法,分别象征向外的攻击性的小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