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杰出的觊觎者(第2 / 2页)
佐伊贿赂了佩切涅格人,让他们入侵保加利亚,然后派出舰队载着他们渡过多瑙河,同时一位名为利奥·福卡斯的贵族率领拜占庭大军到达黑海沿岸。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十分顺利,直到佩切涅格人抵达,等待被船队运载过河。当时的拜占庭将军罗曼努斯·利卡潘努斯大发雷霆,对佩切涅格人的指挥官表示拒绝给他们提供任何协助,并直接班师回到了君士坦丁堡,并未将任何一位士兵引渡过河。这极其不明智的暴躁举动导致拜占庭大军彻底暴露,西蒙因此轻易地将敌方彻底击溃。
<a href="#A_110">注释</a>十分有趣的是,约翰·齐米斯基斯也是约翰·库祖阿斯的侄孙。“齐米斯基斯”这个称呼来自于亚美尼亚语词汇,形容他身材矮小(同样,尼斯福鲁斯·福卡斯也是个矮个子)。他的真正家族姓氏是库祖阿斯。
牧首尼古拉在亚历山大去世后行使作为摄政王的职责,他计划对保加利亚人施以贿赂让他们撤兵,因此承诺让君士坦丁七世娶西蒙的女儿为妻。不幸的是,牧首并未向所有人宣告他的计划,当人们发现他的计划时,尼古拉险些被愤怒的人群以酷刑处死。牧首感到受到了侮辱,他显然无法再继续担任摄政的职务,必须再选择其他人来担任摄政王,并且必须是年轻皇帝真正从心底青睐的人选。整个拜占庭帝国都在此时交了好运,因为最完美的人选近在眼前。佐伊皇后已经从流放中胜利归来,她的立场此时更加坚定不移。她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让她的儿子娶西蒙的女儿为妻,因为这位姑娘的野蛮祖先曾经用一位皇帝的头骨作为自己的酒杯。如果拒绝意味着挑起战争,那她就会义无反顾地开始战争。
<a href="#A_111">注释</a>这样的热烈欢迎是仅次于一次彻底征服的伟大荣耀。尼斯福鲁斯获得了几个世纪以来拜占庭无人获得的巨大成就,他当然值得最高的荣耀作为奖赏,不过正如查士丁尼对贝利萨留的态度一样,罗曼努斯二世也在内心暗暗提防着这位战功卓著的将军。
幸运的是,亚历山大的统治仅仅持续了13个月,他本人就在参加完一次宫殿广场举行的马球游戏之后的归途中,因精疲力竭而死。他未曾有机会加害自己的侄子——如果他确有此意的话——但他在君士坦丁身边安插了一位充满敌意的牧首作为摄政者,这一举动带来的威胁不啻一场灾难性的战争。当保加利亚的使臣来到宫廷中,希望能够收取往常的岁贡时,亚历山大将他们赶了出去,咆哮着说保加利亚人休想从他这里拿到哪怕一个金币。保加利亚汗感觉受到了极大侮辱,因此立刻派出大军前往君士坦丁堡,在穿越边境的过程中他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在保加利亚,西蒙仍然因为他的运气不佳而大发雷霆。只要君士坦丁七世仍然未婚,他就有机会接近皇位,但随着子嗣繁荣的利卡潘努斯家族进驻大皇宫并扎根于此,关于皇位的全部希望都被夺去了。他发誓如果可能,必定要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彻底推倒,然后集结了一支大军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欧洲一侧领土登陆,展开突袭。他发现了位于佩格地区建造精美的小教堂——此处也是罗曼努斯最为青睐之地——于是便将之付之一炬,并将来不及逃走的所有修道士全部屠杀,让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这里的圣水。他在君士坦丁堡城墙外散布的民居区四处肆虐,希望能够将皇帝引出城外,但罗曼努斯对此反应却十分冷淡。他很清楚地意识到,在这高墙之后,自己是绝对安全的,几星期之后,西蒙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东线的拜占庭军队此时也赢得了一场至关重要的胜利。当大批帝国军队前往克里特岛作战之时,叙利亚埃米尔赛义夫·道莱最后一次试图通过突袭小亚细亚赢得军事上的制衡地位。利奥·福卡斯——尼斯福鲁斯的兄弟,东线守卫军的指挥者,决定放任对方自由掠夺,同时己方军队埋伏在塔尔苏斯山中,以期在对方回程的路上发动伏击。11月月初,赛义夫果然出现在大军的最前方,后面跟随着大批基督徒俘虏。虽然赛义夫本人设计躲过了这次伏击,但他的大军却被彻底击溃,不久之前用来捆绑基督徒俘虏的绳索此时再次发挥了作用,不过捆绑的对象却换成了赛义夫自己的士兵。<a href="#B_112" id="A_112">[注]</a>
他们的担忧是完全合理的。罗曼努斯至少有八名子女,他正决心要开启一个新的王朝。毕竟,如今的皇室家族也是经过篡位才获得了今日的地位,因此罗曼努斯只不过是以开创马其顿王朝的巴西尔作为自己的榜样。不到一年时间,他便迫使君士坦丁让位,宣布自己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并且为自己的长子克里斯托弗加冕,封他为自己的继承人,君士坦丁七世的统治地位就此下降至第三位。然而,篡位者的野心也是有限度的。罗曼努斯本质上并不是一个残暴之徒,他缺乏巴西尔所具有的冷酷无情。君士坦丁七世的地位可以被忽视,也可以任由自己摆布,但罗曼努斯从未真正起来公然反抗他。
当匆忙逃离的埃米尔回到他位于阿勒颇的华丽宫殿时,尼斯福鲁斯已经从克里特岛返回,他的兄弟利奥和侄子齐米斯基斯也和他同行,他们展开了新的攻势。在经过叙利亚和北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路上,他们占领了55座要塞,这个数字是十分惊人的,之后才到达了阿勒颇的城门之下。赛义夫走投无路,试图用临时拼凑的军队守卫城市,但当约翰·齐米斯基斯将他驱逐时,尼斯福鲁斯将他的宫殿彻底焚毁,并围困住整座城市。仅仅三天的攻城战之后,阿勒颇全面沦陷,拜占庭军队进入城内,这是自从希拉克略时代以来从未有过的壮举。然而,这位撒拉逊人的苍白死神却尚未收复帝国失去的国土。他决意让他的对手彻底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在洗劫阿勒颇之后,他不紧不慢地回到卡帕多西亚,跟随他的是2000匹骆驼和1500头骡子,背上都驮满了不计其数的战利品。当他班师回朝之后,却听到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年仅24岁的罗曼努斯二世去世了,谣言中说谋杀的罪魁祸首正是他的妻子狄奥法诺。<a href="#B_113" id="A_113">[注]</a>
罗曼努斯已经除掉了自己的大敌,现在他要着手开始发展自己的权势。在君士坦丁七世15岁生日期间,他被任命为帝国的恺撒,仅仅过了3个月,他被加冕为共治皇帝。所有旁观者都认定,这样的升迁速度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罗曼努斯·利卡潘努斯距离最高皇位仅剩一步之遥,唯一需要做的不过是一次简单的谋杀。他们不得不怀疑,君士坦丁七世在这位新皇帝所谓的“保护”之下,究竟还能有几天日子好活。
<a href="#A_112">注释</a>在骑马飞奔的同时,他不断向后面抛撒大量的金币。在后面追赶的拜占庭军队忙于停下来捡拾金币,无暇继续追赶,因此他得以脱身。
足够讽刺的是,考虑到他父亲为了让他的身份合法化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君士坦丁七世本人却并没有多少机会能够真正地统治国家。利奥六世去世时,他年仅6岁,并且身体极度孱弱多病,所有人都在怀疑他究竟能否顺利活到成年。正如利奥所担忧的那样,真正的大权掌握在君士坦丁的皇叔亚历山大三世手中,此人因为淫乱的作风而闻名。亚历山大三世多年以来都生活在德才兼备的兄长的阴影之下,此时正要抓住一切机会反对利奥的政策。曾经因激烈反对利奥的第四次婚姻而被免职的牧首尼古拉重新被任命为君士坦丁堡牧首,皇后佐伊也被毫无道理地赶出了皇宫。年轻的皇子君士坦丁只能伤心地在大皇宫里从一个房间游荡到另一个房间,哭泣着寻找他的母亲,当时有谣言传说怀恨在心的亚历山大三世有意将这位皇子暗中阉割,以阻止他正式继位。
<a href="#A_113">注释</a>罗曼努斯事实上在打猎时受了伤——这是一个十分可耻的错误,因为此时正值大斋期,狩猎活动是被严格禁止的。
<a href="#A_107">注释</a>罗曼努斯让君士坦丁写下了一封诏书,宣告他完全信任他的“父亲”,并将这封诏书的复制本交由一名神父和一名妓女,由他们偷偷传递至利奥的军队中。事实证明,妓女最终发挥了更为重大的作用——在军营中,这似乎也不是什么让人惊讶的事情,在很短时间内,利奥的军队便被彻底说服,认为他们是在反叛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罗曼努斯·利卡潘努斯将军十分乐于享受自己作为帝国最高军事指挥官的赫赫威名,而不用因为在保加利亚人手中吃了败仗而使自己的名誉受到任何影响(虽然这也并不值得过多称道,因为保加利亚根本没有自己的海军)。当他收到这封信,立刻便同意成为年轻的君士坦丁的保护人。他马上进入都城,任命自己为皇家卫队的长官,一个月之后,他就让皇帝娶了自己的女儿。利奥·福卡斯被对方的策略击败,因此十分愤怒地掀起了一场内战,但罗曼努斯——现在他自称为basileopater(皇丈,即皇帝的岳父),已经将君士坦丁七世牢牢掌控在自己的股掌之中,因此很轻易地便在舆论上取得了胜利。<a href="#B_107" id="A_107">[注]</a>利奥的下属全部背弃了他,这个倒霉的反叛者最终被俘虏,双眼被刺瞎。
<a href="#A_108">注释</a>维京战士的后裔逐渐融入了他们周围的斯拉夫族群之中。在欧洲的其他地方,他们很早便将查理曼的帝国搅得天翻地覆,数世纪以来,在西欧的祈祷书中都有着类似的祷告词,“哦,主,请让我们远离北方人的怒火”。与拜占庭帝国的这次交锋是维京“海盗”第一次与能够召集庞大海军的国家作战,这次经历也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四十年之后,他们通过加入精英皇家卫队的方式进入了帝国的疆域。直到拜占庭灭亡,他们始终是帝国作战的中坚力量。
这次失败大大损害了佐伊皇后的声誉,但因为君士坦丁七世尚且只有13岁,她不得不寻找其他的办法来稳固权力,这样才能够保护自己的儿子。佐伊认为只有婚姻才是唯一可能的解决途径,因此她选择了自己英俊的宠臣利奥·福卡斯,他在最近的战争中被击败,但他在军事上的赫赫威名却没有因此而削弱多少。无论如何,这都算不上是一个受欢迎的解决方案。福卡斯的家族因野心勃勃而为人所知,年轻的皇子很容易成为肆无忌惮的利奥·福卡斯的俎上鱼肉。君士坦丁七世的朋友们为此感到心急如焚,他们想到了唯一的解决办法。他们暗中集会,赶在婚礼举行之前紧急修书一封,送到那个唯一有力量拯救年轻皇子的人手中。
<a href="#A_109">注释</a>该处存有疑问的古迹即为曼德兰基督圣像,它被广泛认为是基督教世界一切圣像的始祖。根据传说,垂死的埃德萨国王曾经写信给耶稣基督,乞求他治愈自己的重疾。作为答复,基督将一块布料覆盖在他脸上,然后将所呈现的神圣图像赐还。此处神迹曾经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幸存并完好无损,但最终传入法国,并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