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拜占庭帝国 > 第二十五章 不朽的帝王

第二十五章 不朽的帝王(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在曼努埃尔二世所有的儿子中,君士坦丁无疑是最有能力的一位。他魅力不凡,勇气十足,并且对拜占庭漫长光辉的历史烂熟于心,下定决心要挽救帝国的悲剧命运。虽然作为曼努埃尔二世的儿子,君士坦丁却将绥靖政策视为背叛行为。伊斯兰的军队已经在数个世纪内对帝国的城墙进行多次围攻,像他的兄弟和祖父一样在敌人面前懦弱退缩只能在迎来最终命运时徒增更多的耻辱。

<a href="#A_155">注释</a>如今,米斯特拉的圣迪米特里奥斯教堂的地板上依然篆刻着双头鹰的图案,拜占庭帝国的末代皇帝便是在此处加冕称帝。​

在为皇帝举行葬礼的同时,拜占庭使臣火速前往伯罗奔尼撒。在古代斯巴达王国山谷中的米斯特拉,他们找到了约翰的幼弟君士坦丁十一世·德拉加塞斯,并告知他马上就要加冕为帝国的皇帝。来访的公使并没有为皇帝加冕的权力,这一仪式必须由君士坦丁堡的牧首来执行,但他们依然在当地举行了简单的仪式。<a href="#B_155" id="A_155">[注]</a>君士坦丁堡的末代皇帝登上一艘威尼斯大帆船——拜占庭帝国此时已经无多余船只可用——动身前往都城,于公元1449年3月12日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a href="#A_156">注释</a>在他不在场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巴尔干地区豪富阶级的忠诚,穆拉德二世时常派出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其中比较著名的囚禁者便是特兰西瓦尼亚的王储弗拉德三世,在遭囚禁时期,他便经常用尖利木棍杀死鸟类取乐。他对土耳其人满怀仇恨,尤其是对年轻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因此毕生致力于将土耳其人驱逐出特兰西瓦尼亚。他的残忍无情不久便为他赢得了一个绰号“穿刺者”,但他本人则更为偏爱他父亲的绰号“龙”,并因此被后人称为“德古拉”(Dracula),即“龙之子”,他也因此名而闻名后世。​

——蒂莫西·格雷戈里,《拜占庭史》

虽然君士坦丁十一世正面临着君士坦丁堡复杂局势的困扰,穆拉德二世依然发现达尔马提亚的都城比他所预期的更加难以攻取。达尔马提亚人由伟大的阿尔巴尼亚战神斯坎德培率领,他们在围城战中粉碎了奥斯曼大军的每一次攻势。1451年,穆拉德二世在走投无路中放弃了进攻,他宣告这个地方无法攻下,然后退兵回到阿德里安堡,不久穆拉德二世便去世了,拜占庭上下为此庆幸不已。

皇帝最大的担忧此时成了现实。热那亚军目睹他们英勇无畏的统帅离开了君士坦丁堡城墙,恐慌情绪几乎瞬间蔓延开来,当苏丹亲兵再一次发起进攻时,他们开始通过内部的城门撤退。在混乱之中,土耳其人摧毁了数座塔楼,将陷在城墙之间、惊恐万分的守军屠杀殆尽。从所在的圣罗曼努斯之门望去,君士坦丁感到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伴随着“城池已经失守,但我还活着”的高呼,他抛下自己的皇权节杖,冲入敌阵,就此不知所终。

君士坦丁十一世希望能用一场加冕仪式让他身心俱疲的人民暂时转移注意力,但这样一场盛会却无法实现。如今的牧首是约翰八世所签署的东正教、天主教联盟法令的忠实支持者,因此君士坦丁的大多数人民几乎将他视为彻底的异端。让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来为自己加冕显然很容易引发一场暴动,虽然君士坦丁本人对现任的牧首心照不宣地暗中表示支持。皇帝的神圣职责是维护都城的独立自治,如果对罗马教廷臣服能够取得哪怕微乎其微的西方的支援,事态便可以得到控制。拜占庭末代皇帝的加冕仪式最终未能举行。

可怕的大屠杀开始了。土耳其士兵在街道四处冲杀,不久街道便血流成河,尸体堆积如山,甚至阻挡住了视线。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设法筹集船只,然后逃离了君士坦丁堡,幸运的是,土耳其水手封锁了港口,希望能够在洗劫中分得一杯羹,因此已经放弃了追逐他们的船只,但剩下的人只能面临最终的厄运。妇女儿童遭到侮辱玷污,所有男人被赶尽杀绝,房屋都被洗劫破坏,教堂也难逃被付之一炬的命运。城中最为著名的圣像,一幅据传说由圣路加亲手绘制的画作,也被撕成碎片,古代的雕像纷纷倒塌,化为齑粉,帝国的陵墓被拆毁,尸骨被弃置街头,宫殿仅剩下破碎的躯壳。

等到新皇帝正式进入君士坦丁堡的时候,整座城市俨然已经丧失了它昔日的辉煌,徒留一片暗淡颓丧的景象,如今只剩下君士坦丁堡这座孤城依然耸立,繁华与荣耀如潮水般渐次退去。都城的街道不再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嘈杂低语,商人的船队不再挤满帝国的港口,宫殿和教堂也不再闪耀富丽堂皇的光辉。在查士丁尼带来的最繁荣的岁月中,这里的人口曾经接近50万,如今已经衰减至大约5万。城市里到处是荒废的土地,滋生出繁茂的野草,半毁的建筑依然在不断凋败,化作一片废墟。然而,虽然景象如此破败,空气中却酝酿着一种奇怪的活跃气氛。新绘制的壁画像过去一样华丽精美,黄金和白银也依然装点着圣像,虽然再没有巨大的马赛克图案令人目眩,艺术领域却兴起了一股全新的气息,与帝国日薄西山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艺术家和学者们在这种诡异的气氛中寻找合适的赞助人,新的艺术流派在日益衰败的帝国修道院中蓬勃兴旺。拜占庭已经在土耳其人凶猛无情的威胁之下生存了数个世纪,他们再清楚不过,等待他们的必将是灭顶之灾,然而,人们依然决心在厄运来临之前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的美好之中。从实质上讲,帝国已经彻底衰落,在世界舞台上无足轻重,但在思想上和文化上,它却依然繁荣,蒸蒸日上。

<a href="#A_157">注释</a>唐纳德·尼科尔著,《不朽的帝王》,第67页。​

我们期望那些“金发碧眼”的人来拯救我们……我们将希望寄托于神谕,寄托于错误的预言。我们将所有时间都浪费在无用的空洞言辞上。

<a href="#A_158">注释</a>穆斯林要在祷告时朝向圣城麦加的方向,这也是信徒祈祷时所需要朝向的真正信仰所在的方向。​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旗帜在君士坦丁堡城墙,甚至大皇宫上方升起,城中居民的情绪彻底崩溃,他们纷纷逃向最终的安全之所。一个古老的传说中言明,圣索非亚大教堂永远不会落入土耳其人之手,因为一位天使将会从君士坦丁纪念柱附近降临人间,他会保卫帝国的信仰之地。在深如洞窟的建筑内部,晨祷仪式正在进行,舒缓优美的圣歌回荡在殿堂中,熟悉的金色圣像似乎能够为来此避难的人民带来慰藉。但古代的预言只是虚妄的幻想——并没有天使出现来拯救人民,甚至巨大的青铜大门也无法阻止他们凶残的敌人的脚步。土耳其人蜂拥而入,杀死了身处圣坛之上的神父,然后将在场的所有人全数屠杀。少数比较幸运的富裕人群会被带到奴隶市场贩卖,但他们也要被迫目睹神圣的教堂遭到毁灭。牧首的法衣被披在野狗身上,圣餐也被尽数抛在尘土之中。一名土耳其亲兵嘲讽地将自己的帽子挂在十字架顶端,圣坛彻底倒塌,被用作马匹喂食的水槽,有人甚至在此强暴俘虏的妇女和儿童。任何看上去有价值的东西都从墙上被撬走,或是彻底粉碎,任何能够找到十字架的地方都化作焦土,无一幸免。

六英里城墙几天之内便轰然坍塌,君士坦丁明白自己已经无法全身而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大举进攻伯罗奔尼撒,唯有一场突如其来的初冬大雪封锁了进入米斯特拉斯都城的路线。幸运的是,穆拉德二世对征服巴尔干地区更感兴趣,并不急于给拜占庭帝国致命的最后一击,因此奥斯曼大军选择撤离,前去征服达尔马提亚,君士坦丁十一世得到了短暂的修整期,然后尽最大努力重新整顿了整个希腊南部的秩序。<a href="#B_156" id="A_156">[注]</a>

到了第一天的晚些时候,城市几乎被洗劫一空,21岁的苏丹下令暂时停止屠杀。圣索非亚大教堂已经被改造成了清真寺,内部光辉灿烂的马赛克镶嵌图案被几何图案所遮掩,巨大的木盾上悬挂着《古兰经》的诗篇,在墙上的恰当角度也打通了米哈拉布(壁龛)。<a href="#B_158" id="A_158">[注]</a>幸存的人们充满困惑,他们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深陷于一座几乎无法辨认的陌生城市。穆罕默德下令将所有贵族出身的男性全部处死,之后将剩下的俘虏卖为奴隶,并且赏赐给他手下的主要支持者每人400名希腊孩童。因为未曾找到君士坦丁的尸体,他感到格外担忧,必须亲眼看见自己大敌的尸体才能让他安心。苏丹派出人手在血流成河的城市间四处搜寻,在无数具尸体间徘徊,仔细检查被砍下的头颅。搜查者发现了一具尸体,穿着丝绸的衣袍,上面刺绣着雄鹰图案,但当穆罕默德用长矛刺穿尸体的头颅,并在全城游行炫耀时,那些真正见过皇帝的人却没有感到半分惊恐。尽管苏丹做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未能找到君士坦丁真正的遗体。不论此时是生是死,君士坦丁十一世最终未落入敌人之手。

然而,皇帝却对所面临的困境不抱任何幻想。这位43岁的皇帝已经耗费了大半生的时间与土耳其人作战,对自己的敌人可谓了如指掌。三年前,在最初的匈牙利十字军带来的胜利中,君士坦丁便利用奥斯曼帝国注意力分散的时机将雅典和希腊北部的大半土地夺回。十字军溃败之后,君士坦丁将独自面对怒火万丈的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二世率军突袭希腊,重新占据雅典城,并迫使拜占庭大军撤退到六英里城墙之后避难。君士坦丁身处城墙安全的庇护之下,他希望拜占庭能够坚持至少数月时间,但土耳其人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恐怖武器——数门庞大的火炮。威力巨大的爆炸穿透了城墙,带来震耳欲聋的轰鸣,仿佛整个天地都要为之变色。无论防御要塞规模多么宏大,都会在这样的威力下成为一片废墟。火炮的时代正式开启了。

在延续了1123年又18天之后,拜占庭帝国的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在圣索非亚大教堂大穹顶之下举办了近千年的圣餐会最终归于寂静,焚香的烟雾也在全城的教堂中彻底烟消云散。曾经风雨飘摇的拜占庭帝国如今真正开始了永远的流亡,但我们至少可以说,拜占庭帝国迎来了一个辉煌悲壮、充满英雄气概的结局。帝国的末代皇帝没有选择投降,也未曾背弃他的理想,而是力战至死,因而得以与手下的战士们在同一处安眠。这位48岁的拜占庭皇帝充满骄傲、英勇万分,为整个帝国带来了最终的圆满。正如第一个统治这座博斯普鲁斯海峡边城市的人一样,他同样名为君士坦丁,有一位名为海伦娜的母亲,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他当之无愧能够与查士丁尼大帝比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