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异教反击(第2 / 2页)
这一切可谓历史上的奇闻逸事,最后一位异教皇帝却是帝国首个基督教朝代的一员。君士坦丁很少花心思考虑谁来继承他的皇位,这或许也不会让人感到多么吃惊。他像往常那样全神贯注地思索着自己葬礼的具体细节,但却并不费心思考皇位继承人的归属。他的三个幸存的儿子(很遗憾,三个人都缺乏创造性的才能,他们都以君士坦丁自己名字的不同形式命名)都认为自己能继位称帝,结果就是帝国陷入尴尬的三分天下的境地。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是三个儿子中最有才能的,他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手段,杀死了所有和父亲流着相同血液的其他亲属,只留下了堂弟尤利安,只是因为他认为这个年方五岁的幼童不会对他构成什么威胁。
<a href="#A_19">注释</a>君士坦丁和他的儿子们引导了当时帝国上下的外貌风格,即男子不蓄须,但尤利安或许是为了向哲学家皇帝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致敬,因此一直以自己的浓密胡须为荣。他在安条克居住时期写下了两本著作:Midopogon和Against the Galileans。第一本译为《厌胡者》,这本书无疑是对安条克人民的一种极大讽刺,第二本则是对天主教的严苛批判。
尽管君士坦丁作为基督教的保护者声名远扬,在他死后留下的却绝非基督教世界。严格意义上来讲,罗马帝国从官方而言仍旧是一个异教国家,政府也继续划拨资金去维护古老宗教的神庙和保护神职人员。君士坦丁所做的只是将基督教合法化,但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的一点是,新的信仰才是未来时代浪潮的走向。帝国有许多人目睹这种全新信仰迅速发展而感到恐惧,作家和历史学家们也同样哀叹着传统价值观的衰落。古老的神明千年以来都是罗马人民的精神信仰,伦理学家们也严肃地警告,只有灾难来临才能让这全新的宗教受到打击。尽管教会拥有很多信徒,但神庙依然挤满了信众,很多人都在祈祷真神能够获得胜利,将帝国从基督教的影响下拯救出来。君士坦丁驾崩仅仅过了24年,新的领导者就诞生了。
<a href="#A_20">注释</a>“Thou hast conquered, Galilean”——“你们打败了我,加利利人!”表示天主教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帝国本身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同时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显然也处于转变的关头。从君士坦丁的时代开始,他们就自称为罗马人,当1123年之后君士坦丁堡最终覆灭时,他们仍然自称为罗马人。在337年5月22日的那个晚上,他们意识到君士坦丁31年的统治走到了尽头。自从奥古斯都时代以来,他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开启了时代转变的新篇章。基督教开始打响了对抗异教,占据帝国灵魂地位的第一战,但这场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尤利安本人确实并非一位出色的指挥官。在这方面他算得上束手无策,笨手笨脚,他还从来没有领导过别人,宫廷上下都认为他懵懂无知。西罗马帝国的混乱甚至让君士坦提乌斯二世这样身经百战的领导者都感到无从下手,这一点很多年来已经得到了证明。对于这位严肃、内向的新恺撒,所有人都不抱什么希望。
<a href="#A_14">注释</a>阿米亚努斯·马尔塞利努斯著, W. 汉密尔顿编译,《晚期罗马帝国史》(公元354—378年,纽约:企鹅经典,1986)。
尤利安希望的是隐居世外,一心向学,但一位皇帝的召唤显然很难拒绝。他只用短短的时间游览了特洛伊古城遗址,就心怀忐忑地来到了他的堂兄面前。上一位出现在君士坦提乌斯二世面前的家族成员已经被下令处死了,当听说他的命运时,尤利安实在难以预料他所要面临的境况。之后他被赐予恺撒的头衔,这位曾经的学者被派到高卢地区去镇压莱茵河地区的叛乱。他要去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而跟随他的只有360人,他“只知道如何祈祷”,根本不懂得如何打仗。<a href="#B_12" id="A_12">[注]</a>
<a href="#A_15">注释</a>为尽全力让帝国恢复荣耀,尤利安曾经与元老院成员集会,共同思考探索,如同奥古斯都曾经做过的那样,他声称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然而,他并无意恢复晚期共和国的大多数统治规则。在狂热追求消灭基督教的过程中,他可谓是手段最为暴虐的皇帝之一。
尤利安青年时代的游历突然陷入了中断。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的兄弟全部去世后,他统一了罗马帝国,自己作为最高统治者,但他发现帝国树敌众多,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难以抵抗。在他巩固权力的时候,家族就成了威胁,只有两个办法——尽快将他们斩草除根,或让他们保持中立。但既然他已经登上了皇位,繁重的国家事务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看上去此时此刻血统才是最佳的证明忠诚的方式。蛮族已经越过高卢地区,必须有人去阻止他们的脚步,但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因为要对付波斯而分身乏术。在他的家族内部寻找合适人选去完成任务显得十分尴尬,因为他已经将家族中任何可能的威胁都诛杀殆尽,但此时此刻还有一位合适的人选。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希望尤利安能够不计前嫌,因此召唤他的堂弟来到米兰。
<a href="#A_21">注释</a>阿米亚努斯·马尔塞利努斯著,W.汉密尔顿编译,《晚期罗马帝国史》(纽约:企鹅经典,1986),第 298页。
——威尔莫·C·怀特,《尤利安:卷三》
<a href="#A_22">注释</a>最为著名的例子便是4世纪的神父该撒里亚的圣巴西流,他曾经写下著名论述《致青年人:他们应如何从异教文学经典中获益》。
告诉皇帝,那恢宏的建筑将会倾塌,水泉也将就此干涸。神的一切都不会留存于世,没有遮蔽,没有覆盖。在他的手中,预言的月桂花将不再绽放。
<a href="#A_16">注释</a>阿米亚努斯·马尔塞利努斯著, W. 汉密尔顿编译,《晚期罗马帝国史》(公元354—378年,纽约:企鹅经典,1986)。
当君士坦丁的儿子们忙着互相残杀时,他们的堂弟弗拉维乌斯·克劳狄乌斯·尤利安努斯,即为人所熟知的“叛教者”尤利安,在事实上的软禁中度过了童年时代,整日阅读希腊和罗马的典籍。尤利安的性情冷静严肃,是一位学者,他对安逸的流放生活完全没有任何不满,也没有加入他家族危险的皇位争夺游戏中的意愿。19岁这一年,尤利安成功获得允许在各地游历,继续钻研学问,其后的四年中,从帕加马到以弗所,尤利安遍访伟大先哲的故地,沉浸在业已消失的古代世界的魅力之中。在到达著名的雅典学院的时候,他选择秘密放弃基督教信仰,转而信仰一种异教学派,名为新柏拉图派哲学。他表面上对基督教十分虔诚,小心翼翼地隐瞒着自己叛教的事实,他向自己忧心忡忡的老师再次保证他的信仰不可动摇,一如既往,同时却陷入了强烈的异教狂热之中。
<a href="#A_17">注释</a>波斯人洗劫了穿越边境时所途经的地区,但却未能对罗马的主要城市尼西比斯造成破坏。由于当地一名主教的祷告,一支蚊虫大军袭击了波斯人所乘坐的大象军团,让这些庞然大物苦不堪言,几乎陷入疯狂。
这场屠杀确实阻止了兄弟间的权力继续分裂,然而,虽然帝国面积广大,也没有大到能够同时容纳三位帝王的地步,他们几乎是立刻开始互相残杀。他们从小生长在奢靡的宫廷之中,身边围绕的是大群侍从,从出生开始就因为各种繁文缛节而疲惫不已。宫廷中有大批的导师教育这些孩子,他们耳边充斥的是官妓的调笑言语,确实没有什么时间和机会去发展手足之情,退一步而言,这也就导致了一种令人头疼的家族关系。三年之内,三人中的长兄侵入了三弟的领土,帝国再次陷入内乱纷争之中。
<a href="#A_18">注释</a>威尔默· C·怀特,《尤利安:第三卷》(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