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花儿与少年:梁晓声散文 > 老屋的残骸

老屋的残骸(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于是X老持着信,就动了思乡之情。他自从少小离乡,参加了革命,就再没回过老家。于是他回忆起了那幢老屋,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早没人住更没人修缮过,想必早已破败不堪了……

他执意乘当天晚上的火车回北京。

有一天X老收到了一封从家乡寄给他的信。他的家乡是一个至今仍很穷的村子。信是他的一个“堂弟”写给他的。信上说地方政府要修公路。“要想富,先修路”嘛!公路必从村中修过——他家的老屋子,正在路段上,是非拆不可的。村里的干部估计了一下,大概能拆下价值三百多元的旧木料。那些木料或卖了木料的钱,当然应该归X老……

县委书记送他上火车时,塞给他一个沉甸甸的大信封。他明白信封里装的是什么,他本不想接的,可自己的心没拗过自己的手……

如今他是从正厅级的职位上离休了,赋闲在家了。养养花,学学书法,偶尔被邀请参加什么社会活动,倒也渐渐习惯了赋闲的日子。

那一封信写了许多家里生活如何如何困难的情况,希望他这位当了官的“堂兄”,能寄回些钱接济接济。

“那关系可就大了,区别也大了。拿出您第一封亲笔回信的人家,说论亲戚,那该是他们。因为他们和您的亲戚关系,白纸黑字,是您承认了的,而对方不过和您是一般的乡亲关系,白纸黑字,也是涂不了改不了的。那两万余元,更应归亲戚,而不应归乡亲。因为是‘乡亲’不是‘堂弟’的那一家,显然对您采取的是欺骗手段嘛!于是呢,两家就吵起来了,越吵越凶,村干部们劝解也不顶用。两万余元啊!您也知道的,村里穷,那一笔钱,对农村人,好比天上掉下来的,一百辈子不见得再能遇到的事儿。谁家得到了,谁家就脱了贫啊!结果呢,两家打了起来。您和他们都非亲非故,他们两家可都各有三亲六戚啊!三亲六戚也相帮着打。结果村里就打开了罗圈儿架。结果……结果……给您写第二封信那家人的儿子,被给您写第一封信那家人的儿子,一叉子叉死了。现在是死了一个,判了一个。判的那个也活不多久了,杀人偿命嘛,几天后就该执行了……”

噢,对了对了,他终于想起,十几年前,也曾收到过一封家乡来信,也是一个自称“堂弟”的写来的。他记得,那一封信和这一封信的字迹一样,都很稚嫩,且都是用铅笔写的。显然都是孩子写的。那一封信没保留着,所以他也就无法判断,两封信是否是同一个“堂弟”家写来的。

X老听到后来,直听得面色大变,魂飞魄散,目瞪口呆,石人似的。

父亲生前的话,不也证明自己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堂弟”吗?

列车开动后,他双手拿着大信封,意识到自己将是一个虽有家乡却这辈子再也没勇气回的人了。

X老应该算得上是一位不太老的老革命了。如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许多革命者,都曾担任过省部级甚至更高的领导了,一九三七年参加革命的他,难道还不该算得上是一位老革命吗?说他不算老,乃因他参加革命那一年实际年龄小,才十三岁,属于“红小鬼”之列。

他悲怆得欲哭……

那为他接风洗尘的宴席,还吃得下去吗?

可老父亲每次都这么回答:“哎,老了,又病病恹恹的,颠簸不起了呀。再者,老家一个亲戚都没有了。同辈的乡亲们都不在了,回去看谁呀?”

他推说胃疼,昏头晕脑地离去了……

进而又回忆给他写信的“堂弟”,却怎么也回忆不起来。革命胜利后,他入了城,当了干部,就将老父老母和弟弟妹妹一干亲人及亲人们的亲人,先后分批接到城里,都力所能及地一一安排了工作。父亲是独子,也没有堂兄弟。连父亲都没有堂兄弟,他想又从哪儿冒出个“堂弟”来了呢?记得他的父亲在世时,他曾数次问父亲,想不想回老家看看。如果想,他是很愿意陪伴父亲回老家一趟的。

第二天,X老接受了“县官”们的建议,不坚持回村了。当然,没有参观,也没有指导,也没有再听“县官”们的什么汇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