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花儿与少年:梁晓声散文 > 访谈录

访谈录(第3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电脑网络上能产生什么知己?——只能产生有用的人或互利的人罢了。

独处对我是最好最好最好的时光。

<strong>七、你觉得君子之交淡如水,这话有道理吗?</strong>

我不主张年轻人培养什么“交际”能力。年纪轻轻的,时间和精力不用在正地方,“交”的什么“际”?

鲁迅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位受伤颇多的作家,所以才说那样激烈的话。鲁迅还说过——跟死神走那一天,“一个也不宽容”。鲁迅的话常使我发冷。我能理解一个人不得不“横着站”时内心里那种感觉。

但是起码应该做到,在学校、在单位、在社区,因自己的存在,那小小的人际环境多了一份安定,一份亲和,一份善良友爱……

<strong>三、鲁迅先生说,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那么什么样的人,你绝不与他交往呢?你最能原谅与最不能原谅的别人的缺点是什么?</strong>

<strong>六、怎样才算成功的人际交往呢?前人较满足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现代人是不是更看重关系网络四通八达?</strong>

这当然是不行的。

过于自私自利而又毫无正义感可言的男人我不与之交往。

所以有待培养,必须提高——与人交往的起码能力。

人应该这样——第一不娇。你凭什么就不可以被伤害一次?你有什么特殊的?你是文坛王子或公主吗?第二要吸取教训。即使你是一头熊,也只有四只爪子。如果被夹掉了一只又被夹掉了一只,报复和宽容实际上对你都没区别了。第三,对于小人的伤害伎俩也可以轻蔑置之。鲁迅先生又曾说过——最大的轻蔑,是连目光也不瞥过去。而轻蔑比实行报复好。文坛之上,没有杀父之仇,没有谁推谁孩子下井的故事。轻蔑也就足够了。第四,主张宽容的人有几种。倘矛盾原来可以化解,后果对其中一方并不至于身败名裂,可能还有双方意气用事的成分,则主张宽容的人,定比主张报复的人居心良好。倘一方受着严重的伤害,另一方洋洋得意,有第三者暧昧于公理,暧昧于道义,半点儿正直也没有,只对受着严重伤害的一方尽说宽容——这样的“善良”的人,我也是不与之接近的。我不见得会反其道而蓄谋报复,但却会将他们列在不可做朋友的人一类。

提高到什么程度?——达到与人正常交往的程度就行了。

我希望,一切够朋友的人,都能仁慈地照顾到——我也有享受人生最好时光的需要和权利……

人生得一知己固然少了点。得“一帮”也就不叫知己了,成“弟兄会”了。三五知己可也。这我有——在中学老同学和兵团战友中。我若遭遇什么天灾人祸,他们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北京。我若中年早逝,他们会悲泪长流。他们是我的“情感财富”。我满足于此。

我极反感的事之一便是社交性聚餐。

关系网络四通八达?——这真可怕。听来可怕,想来更可怕。那样的人还算是一个人吗?不成了一台电脑了吗?

我是个低消费者。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比较简单。一整日无人来访,吸着烟,安安静静地看一本好书,或一部录像带,对我来说是最大享受。

我也是被屡屡损伤“牙眼”的人,但早已习惯了。我认为中国的文坛,一向便充满了“江湖气”。人在江湖,不可太娇。何况,我的“牙眼”被损伤过的程度,大抵都在可以忘却的范围。我被袭击了,就像兽那样,躲藏起来,用自己的舌舔自己的伤。如果被小人布设的力紧齿锐的夹子夹住了,我想我会像熊或狼一样啃断自己的爪骨。残了也要好好活着,并且尤要好好写作。好好活着并不等于为了报复活着,不为了报复活着又并不就意味着宽容。

我们哈尔滨人,将那种满世界忙忙碌碌地交际的人叫“社会人儿”。而一个人变成了这样也就太不务正业令人讨厌了。

正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句话,只有出自拿破仑之口才有深意。

我可不愿我的儿子将来是一个“社会人儿”。

我基本上同意鲁迅的话。但仅限于相对鲁迅而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