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文化的表情(第1 / 3页)
但是于革命的文学、救国的文学、大众的文学而外,竟也确乎另有一批作家,孜孜于另一种文学,对大文化进行着另一种软性的影响——比如林语堂(他是我近年来开始喜欢的)、徐志摩、周作人、张爱玲……
《金瓶梅》是中国百年文化前页中最难一言评定的一种“表情”。如果说它毕竟还有着反映当世现实的重要意义,那么其后所产生的不计其数的所谓“艳情小说”,散布于百年文化的前页中,给人,具体说给我一种文化在沦落中麻木媚笑的“表情”印象……
他们的文学,仿佛中国现代文学“表情”中最超然的一种“表情”。
此外还有《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构成着百年文化前页的谴责“表情”。
甚至,还可以算上朱自清。
鲁迅的作家“表情”个性最为突出。《狂人日记》振聋发聩;《彷徨》的精神苦闷跃然纸上;《阿Q正传》和《坟》,乃是长啸般的《呐喊》之后,冷眼所见的深刻……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百年文化“表情”中相当激动相当振奋相当自信的一种“表情”。
白话文的主张,当然该算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事件。倘我生逢那一时代,我也会为白话文推波助澜的。但我不大会是特别激烈的一分子,因为我也那么地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于是才会有“五四”,才会有新文化运动。
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论,无疑是现代文学史上没有结论的话题。倘我生逢斯年,定大迷惘,不知该支持鲁迅,还是该追随“四条汉子”。
而《红楼梦》,撇开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主线,读后确给人一种盛极而衰的挽亡感。
从前我这一代人,具体说我,每以困惑不解的眼光看他们的文学。怎么在国家糟到那种地步的情况之下还会有心情写他们那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学?
于是中国百年文化之“表情”,其后不仅保持着严肃,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是凝重的。
这大约是近代文学史上最没什么必要也没什么实际意义的争论吧?
那是一个中国近代史上政治思想家辈出的历史时期。在这扉页上最后一个伟大的名字是孙中山。这个名字虽然写在那扉页的最后一行,但比之前列的那些政治思想家们都值得纪念。因为他不仅思想,而且实践,而且几乎成功。
“内耗”每每也发生在优秀的知识分子们之间。
百年文化扉页的“表情”是极其严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