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2 / 16页)
夏英杰客气而婉转地答道:“他说最多一星期,估计这两天该回来了。至于他去干什么,我也说不准。”
宋一坤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装有钱的信封放到写字台上,然后恭敬地等对方数钱,等对方发表意见。而王文奇却把信封推开了,他显得有些兴奋,说:“在我们交谈之前,我想先搞清楚你的姓名,你和作者夏英杰的关系。”
孙刚说:“这次来一定要见到坤哥,我们等他。”
王文奇一家人都在客厅看电视,他在书房接待了宋一坤,这里很安静,只是到处都是藏书显得空间太小了。
夏英杰认识王海,对孙刚却只闻其名不知其人。孙刚身材魁梧,人也比较朴实,虽然穿着高档衣衫却没有潇洒倜傥的仪态,谦和的目光里还隐隐含着一股茫然与忧虑。
“作者不会同意,她已经报名参加今年九月十八日在厦门举办的文稿竞价。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她才不惜重金请您鉴定。”
夏英杰歉意地说:
王文奇点点头说:“作品我看了。直接点说吧,我们之间的交易取消了。我宁愿个人少一笔收入,希望这部作品经我的手在我们的刊物上发表,稿酬嘛,可以适当给作者优惠一些。当然,原稿还需要做一些修改。不知作者是什么意思。”
“一坤知道你们要来,本打算在家里等着,可临时有变,他说事关重大不去北京不行,否则就会错过机会。实在对不起,请你们二位多原谅。”
“放心,保证没问题。”小姐笑道。
一、现实题材,硬派风格,从反面角度透视社会,决无调侃堆砌与无病呻吟之嫌。其真实、深刻、紧张,其粮性与人性的并存、碰撞,其大手笔、大背景、大谋略,构成了作品的可读性。
不多时,拿票的小伙子回来了,说是离开船还有半个多小时。于是夏英杰在两位公司职员的陪送下去码头上船。
稿纸上的文字不多,写道——
就这样,夏英杰一无所获回到海口。
“一般情况下我想可以。”宋一坤说。
孙刚说:“他既然离开海口,那肯定是有要紧的事。不知坤哥能去多久?”
“你可以代表她吗?”
王海也关切地问:“坤哥去北京做什么?”
“我叫宋一坤,是作者的朋友。”
“作者还年轻,闯一闯也好。”王文奇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他从抽屉里取出一张稿纸递过去说,“我的意见都写在上面,你可以给作者带回去。”
夏英杰关心的是审稿和答复。既然确定了答复时间和地点,她当然希望早回海口,因为少请一天假就少损失一天的工资收入。这样一来时间和空间都能协调了,不但可以照常工作,也不影响接待宋一坤的维也纳来客。
宋一坤诚恳地说:“以您的声望,您能对一个普通作者这样认真,我确实很感动,如果作者在场,她会受宠若惊。但是作品参加文稿竞价已成事实,很难改变了,请您谅解。作者刚刚入门,迫切需要您这样的名家指点,希望以后能有这样的机会。对这部作品,哪些是应该保持的?哪些是应该改正的?还请您指点一下。”
七月二十一日,王海和孙刚从维也纳启程飞往香港,二十二日上午抵达海口,住海秀大街国际商业大厦。由于宋一坤家里的电话一直没人接,他们便转而与夏英杰联系。这才得知宋一坤两天前就去了北京。
“是这样。”王文奇明白了,但仍不甘心,他说,“你要知道,我们的刊物在全国是一流的,在这里发表作品将是一种标志,这对肯定作者的实力、扩大作者的影响都是一般刊物所无法相比的,我们还可以为作品举办研讨会。文稿竞价也许会从经济上多得些好处,但从作者的长远考虑还是不如我们刊物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