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第4 / 4页)
昨天晚上刘冰和叶晓明、冯世杰在南华街夜市喝酒聊天,深夜两点多才回家睡觉,凌晨四点就被一阵闹钟的铃声惊醒了,这是隔壁邻居赵阿姨每天早上扫马路的工作时间,接着是往三轮车上装工具的声音,然后院子的门开了又关,随后一切恢复了平静。
叶晓明说:“真有这心,现在把钱退了也不迟。”
刘冰住在平房里,跟其他家庭不同的是,他的平房与父母的房子完全隔离,惟一连通的一扇门也被他用砖墙封堵了,这使得他每天吃饭的时候都要多绕道十几米才能到家。他的两间房子一间用来做音响室,一间是卧室。音响室的设计虽然用的都是廉价的普通材料,但是做得很专业,对声音的共振、反射、扩散、隔音都做了处理,一看就是典型的发烧友。卧室里的布置也颇有音乐氛围,墙上挂有指挥大师和著名歌手的海报,电脑旁边放着音响和唱片方面的杂志,电脑上方挂着一张黑色胶木老唱片。
刘冰说:“那怎么行,那不是打丁哥的脸嘛……哎,哥们儿,我突然想到,既然有人给咱投资了,那还用咱出钱吗?”
刘冰的家住在古城河东新村32栋楼四单元一楼,这是一个80年代初建的居民小区,几十栋六层式楼房从外表看上去都一模一样。刘冰家的房子是75平方米户型,和所有的一楼住户一样在自家前面围了院子,盖起了小平房,小平房足有30多平方米,从里面隔成两间。刘冰一家4口人,妹妹已经出嫁了,父母退休在家,家里的房子本来够住,而刘冰却执意住在平房里,他更追求一个封闭的、可以发烧音响的环境。
他知道叶晓明和冯世杰围绕着这个人下了一些功夫,但是他怎么也不明白,一个落破到变卖唱片的人怎么一下子就忽然变成了高人?他不敢全信却又不能不信,因为有芮小丹、叶晓明、冯世杰这样的人在用行动证明。如果真是高人,那么搭上他们这条船就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了,而关键的问题在于怎么才能搭上这条船?
丁元英确实有大量的资料等着要看,也就不再留他们。
刘冰清楚地记得他与丁元英第一次接触的情景。那是半年前的一个晚上,一个陌生的男人提着一兜子唱片走进了他的小店,陌生人向他说明了变卖唱片的来意,接着他一张一张看了唱片,居然张张都是可圈可点的原装进口唱片,与新唱片几乎没有差别,惟一的差别就是唱片上的印章。他几乎没怎么费力就把价格压到了50元一张,当场就成交了。从那以后陌生人就不定期地给他上门送货,每次都是现金交易,双方各得其所倒也默契。
刘冰三人下楼坐进吉普车里,冯世杰开上车驶离嘉禾园小区,3人的心情很愉快,也很兴奋,你一言我一语在车上聊起来。
自己能干什么呢?这对他来说一直是个问题。
叶晓明闻声垂下头做了一个极夸张的昏厥状,说了网友聊天常用的一字话:“晕!”
1
冯世杰笑着说:“我要不是开车,也晕了。”
冯世杰问坐在副驾驶位子上的叶晓明:“你说,丁哥算不算发烧友?”
他生活在这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有固定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险,他自己一直做点不固定的营生,没什么家庭负担,拮据的时候还时常能得到点父母的贴补。对他自己而言,生活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这些年他做过不少事情,在酒店当过服务生,开过出租车,与人合伙卖过服装,现在经营一个小唱片店,都是挣几个小钱,而他的梦想是挣大钱,是过上流社会的生活。但是,那只是一个与很多人都一样的梦想,遥不可及。现实的情况是,他的唱片店生意越来越惨淡,盗版的不敢卖,正版的不挣钱,眼看就支撑不下去了。
叶晓明说:“不算,只能算个玩家。看人家这活法,听着音乐喝着茶,不急不躁的。”
刘冰平常对这个声音已经习惯了,惊醒之后很快就能继续入睡,成了固定程序。但是今天他睡不着了,在黑暗中翻了个身,伸手在床头柜上摸到了香烟点燃,一边抽烟一边想自己的心事,烟头上那一点红光在黑暗中时亮时暗地闪烁着。
刘冰从后座凑上前说:“丁哥这活法简直就是神仙过的日子,早知道会有今天,当初说啥也不能赚丁哥的钱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