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围猎(飓风行动·围猎) > 第六章 甲子风云

第六章 甲子风云(第1 / 14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其三,陆丰本地人和在外的陆丰人互为补充进行贩毒。陆丰本地人利用自己的优势生产毒品,在外人员销售毒品。围剿博社后,这个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变,部分制毒师逃往外地,多数逃到周边地区,继续制毒贩毒。

其四,大型制贩毒团伙的存在与摧毁,与当地毒情的“戴帽”和“摘帽”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博社被围猎之后,陆丰的“毒帽”就摘掉了七成。国家禁毒办规定,一个地区要摘除“毒品整治重点地区”的帽子,必须符合包括“毒品犯罪团伙被打掉,毒品犯罪分子被依法处理,毒品集散地被摧毁,贩毒主要渠道被斩断,制毒窝点被端掉,人员外流贩毒活动得到遏止,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现象被控制”等标准。

陆丰的“毒帽”第二次戴上,已经过去五年了,什么时候摘掉这顶沉重又丢人的“毒帽”,是陆丰警方念兹在兹的大事。

黎海鹏既然从甲子港往外走毒品,那就必然在距离甲子港不太远的地方制毒,而大量制毒必然使用麻黄素和易制毒化学品。传统的易制毒化学品通道,都是从福建方向流入广东,如果盯住福建那边过来的原材料,就可以顺藤摸瓜查到制毒窝点。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对看起来名声不错的父子,他们庞大的制贩毒机器,正在甲子港看不见的阴暗处高速运转着。

三甲地区毒品泛滥,自有其特殊的背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批甲子镇人为了脱贫致富,要么出海走私,要么外出经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经不起暴利的诱惑,在外地干起了贩毒买卖。这批人靠贩毒发家回乡后,村里的人见他们发财这么容易,在攀比心理的影响下,也纷纷加入。

制毒贩毒,在法律层面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可在当地人眼里,这只是一门生意,与走私、种地、出海打鱼一样。唯一的区别是,这个买卖搞砸了要杀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即便杀头,只要能带来财富和荣耀,在他们眼里就是好生意。所以,制毒贩毒这门生意,在当地人眼里并没有道德属性,只有金钱碰撞的响声。

毒品得以在三甲地区泛滥的另一原因是,毒品的制造使得当地吸毒人员爆炸式增长,很多人因为染上了毒瘾,很快将家底败完,转身走上了制贩毒的道路,导致恶性循环,使得三甲地区的毒情难以遏制和根除。陆丰市共有192万人,登记在册有吸毒前科的竟然过万,有制贩毒前科的也达到数千。

毒品的泛滥给三甲地区的老百姓带来极大的伤害。当地有个老父亲看到儿子吸毒后变得人不人鬼不鬼,决心要给儿子戒毒,于是购买了铁条亲手焊成了一个铁笼,将儿子关在笼子里。这位老父亲和家人每天照看着儿子的生活,儿子每次毒瘾发作,鬼哭狼嚎,很远都能够听到。老父亲一边流着泪,一边狠下心始终不放儿子出来。坚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儿子终于成功戒掉了毒瘾。

毒窝重现甲西镇

时间很快来到了2016年2月,眼看快要过春节了。小年前一天,黎海鹏突然独自一人开车回到了甲子镇老家,住了好几天,并没有打算离开的迹象。

这是什么情况?邓建伟、翟凯夏、金效国齐聚在郭少波的办公室里商量对策。郭少波用手一指地图上的甲子港:“撒下大网,盯死甲子港!这个年,黎海鹏不想好好过,大约也不想让我们过安生了。我估计,黎海鹏要在甲子镇那边搞个大动作。走,我们把前线指挥部挪到陆丰。”

果然不出郭少波所料,黎海鹏回到甲子港,就是打算启用熟悉的老家制贩毒团队,在当地制毒后从甲子港出货。林毅、郑前锋召集林东进、林西岳、郑海泉、胡海涛等围剿博社时的侦查队伍,围绕着黎海鹏家族和甲子港侦查布控,确保堵死黎海鹏的海上运输通道。

林毅在甲子镇对黎海鹏家族进行调查时了解到,黎海鹏的父亲黎腾蛟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甲子镇。黎腾蛟自幼丧父,他和弟弟黎腾龙与患病的老母亲相依为命。由于家里穷,初中没有读完就辍学了,兄弟俩在甲子港出苦力当搬运工。

这位老父亲的做法给了周围人极大的震撼,让他们了解了毒品的危害,纷纷劝说自己的亲人去戒毒所戒毒,并主动举报当地的贩毒吸毒活动。

陆丰市委政法委一位甲子本地土生土长的官员,在研究了一些三甲地区的案例后,总结了三甲地区制贩毒高发的几个共性:

其一,三甲地区本地的毒枭都是做生意赚到第一桶金之后再进行贩毒。三甲地区的人有做生意的传统,商人强烈的谋利心理很容易受到贩毒暴利的诱惑,一旦条件成熟,这些商人就变身成为毒枭。比如黎海鹏家族,他们本就是当地的富豪,不贩毒照常过好日子,之所以走上贩毒道路,绝非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才逼上梁山。也就是说,当地的制毒贩毒活动都是主动行为。

其二,三甲地区制毒贩毒的家族化和同乡化。贩毒是杀头的罪,形成规模的贩毒活动需要相当的人手,这就促使贩毒分子要找自己信任的人做事。这种以命相托的生意首先是以血緣关系为纽带的至亲,其次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戚,最不牢靠的也要找知根知底的同乡,这样的组织结构既便于相互控制,也便于私下沟通。以黎海鹏家族为例,他在甲子镇的贩毒团伙中,除了父母兄弟姐妹,还有表哥表弟,均有或近或远的亲戚关系。

此外,潮汕地区的人向来讲究江湖义气,虽然家族化和同乡化会使得犯罪组织相对松散,却有利于一旦失手后建立牢固的攻守同盟,甚至可以在关键时刻让一人承担所有的罪行,以便同伙能够安然逃脱,当然,顶罪者的家庭会受到很好的照顾。

今天的甲子港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这是渔船归来后出售海产品的场面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黎腾蛟和博社村的蔡东梦结了婚。蔡东梦比黎腾蛟小5岁,颇有几分姿色,而且蔡东梦家里的条件相对较好。他们的穷苦生活持续了几年之后,海上走私逐渐在东南沿海兴起,黎腾蛟和黎腾龙兄弟二人在这波东南沿海的走私大潮里,冒着风险开始捞金,走私给黎氏家族带来了巨大财富。十几年下来,兄弟二人甚至买上了远洋货轮,在甲子镇上盖起了别墅。

此后,黎腾蛟逐渐淡出走私队伍,当上了悠闲的寓公,与当地各方面的人物都有不错的交往。平日里,黎腾蛟对人很友善,见谁都客客气气,在当地算是一个有口皆碑的乡贤一类的人物。黎腾蛟先后为甲子镇的公益事业投入数十万元,甲子镇几乎所有捐资刻名的“芳名碑”上,都有黎腾蛟的名字。有趣的是,黎腾蛟每次捐钱,不论出多出少,都不会让自己的名字排在靠前的位置,就像他家族的财富一样,不显山不露水。这种刻意的小心谨慎,给甲子镇百姓留下这样的印象:此人热心公益事业,但不是特别有钱。

黎腾蛟的长子黎海鹏,二十出头就娶了一个本地女子,还生了两个娃娃。与其他毒贩赚钱后吹吹打打迎娶二房、三房不同的是,虽然甲子镇的人传说黎海鹏在外边有很多女人,但黎海鹏每次回甲子镇,总是和发妻住在一起。总的来说,他还是比较低调,除了一辆接一辆换豪车,他的行事风格与当地那些穿金戴银的土豪迥然不同。

在众人眼里,黎海鹏还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几乎是见佛就拜。他和他父亲的家门口,张贴着许多从寺庙求来的神符。潮汕人拜佛求平安求健康是很古老的传统,同样讲究因果轮回。黎海鹏此举,自然是因为贩毒是个高危行业,佛祖能保佑自然最好,即便不行,也可以满足自己赎罪的心理需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