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天地外(江河日上) 第5章 夜市冲突(第1 / 4页)
齐江市生态环境局的礼堂,坐满了市局机关的工作人员和下属县区分局的班子成员,足有一百多人。这是林寒江到任以来,作为分管副市长第一次召开这么大规模的生态环境系统会议。
后来很长时间,齐江市生态环境领域的工作人员都对林寒江的第一次会议印象深刻。林寒江没有带任何讲话稿,只是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走上台去,电脑连通以后,背后的投影屏幕上出现一张表格,是林寒江的照片和个人履历表。市局爆发腐败窝案以后,一直没有任命新局长,市委组织部从原来的班子成员里选了一个排名最后的人主持工作,叫郝仁敬,大家都戏称他“好人精”。郝仁敬还有三年多就要退休了,为人木讷老实,当惯了老好人,在原来的班子里一直属于靠边站的人物,现在爆发腐败窝案,原来的一、二把手都落马了,还有一个副局长在配合调查,只能把郝仁敬推到前台,颇有点“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意思。郝仁敬虽然业务不错,却缺少驾驭全局的魄力和能力,市局和县区分局已经一盘散沙,谣言满天飞,人人自危,工作陷入半瘫痪状态。
郝仁敬手里捏着一张反复修改过的主持人用语,刚想给大家隆重介绍林寒江的情况,却被林寒江制止了,在台上顿时有点手足无措,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把面前的茶杯都碰倒了。
林寒江自我介绍,开场白很简洁:“客套话就免了吧,我习惯用表格和数据说话,通过这张表格,你们就会对这个叫林寒江的人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他的家庭、学历、任职等情况,全在这上面,除了家庭存款数额,该有的都有了。”
台下一阵笑声,都觉得新来的副市长有些与众不同,很平易近人。有些尴尬的郝仁敬赶紧放下稿子,带头鼓起掌来。
林寒江接着道:“大家都知道,现在是齐江市生态环境系统最为艰难的时期,过去的是非对错,我不去评判,只有一句话,请大家相信组织。另外,我想送大家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你若是清水,别人就用你来正衣冠;你若自弃做了浊水,就怨不得别人拿你来洗脚。”
台下的人一片静穆,所有人都知道林寒江说这句话的意思,毕竟腐败窝案还没有结束,很多事情还没到水落石出的时候,人人心里都在想着自己是清水还是浊水。
“第二句话是‘境当逆处要从容’。越是艰难之时,我们越要团结一致,昂然向上。我们这支队伍担负的是治雾霾治污水、战空气战土壤的重任,首先就要扫除我们心里的雾霾和污水,唯有如此,我们的队伍才能有战斗力。一个人要有精气神,一个团队更要有精气神!”
台下响起一片掌声,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单位一直沉沦谷底,不仅集体形象和荣誉受损,大家的绩效工资也只能拿最末等。此时有人在台下接口道:“副市长,我们再也不想被人扣发绩效工资了。”
“说得好,不想被扣绩效,就要知耻而后勇,用实际行动迎头赶上!”林寒江向那个人做了一个点赞的手势,接着在电脑上点开了三张图片,显示在屏幕上,“这三张图片,大家仔细看看是哪里?”
台下的人都伸长了脖子端详着三张图片,后排的人干脆站起来观看。
第一张图片是一张黑白照片,一处芦苇丛生的江湾处,一名挑着水桶的解放军战士的背影正穿行在芦苇丛中。第二张图片里是两只浑身洁白、长腿赤喙的水鸟正在水边啄食。第三张图片远处是几组龙舟竞赛,近处的水边还有数名儿童争相跳进水里嬉戏。后两张照片虽然是彩色的,但是也年代久远,画面有些模糊。台下的人辨认良久,都不敢确认是哪里。后来有一名灰白头发的老职工站起来,指着第三张图片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的齐江每逢端午节和国庆节都要搞龙舟比赛,我那时候就经常在江边游泳,看龙舟竞渡,热闹得很。”他指着图片里游泳的孩童们,很肯定地说,“没错,这就是我们的齐江!”
其他的人都议论纷纷,似乎不敢把朝夕相见的齐江和照片里的齐江画上等号。
“没错,这三张照片都是齐江,就是在我们眼皮底下日夜流淌的齐江。”林寒江肯定了老职工的话,“在来齐江市报到的路上,我做了点功课,在网上搜了一些齐江的资料,结果我在一篇后人纪念齐江市著名摄影家李德志老先生的博客中,发现了这三张照片,都是李老师生前的摄影作品,拍摄时间分别是1949年、1959年和1979年。几十年的沧桑如流水,这三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却没有消逝。”
台下的人停止了议论,都想听听照片背后的故事。
林寒江像讲评书一样,一一为大家揭晓照片背后的故事:“第一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正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当时解放军兵临齐江城下,准备渡江消灭城中负隅顽抗的残敌。李德志老先生当时刚刚二十岁,是解放军某部的一名宣传干事,他被部队首长安排去采访渡江尖刀连连长,结果这位英雄连长面对照相机镜头比面对敌人枪口还紧张,死活不肯接受采访,李德志只能跟在他屁股后面寸步不离,最后就拍下了这位连长从江里给老乡家挑水的照片,还是一个背影。几天后,这位连长就牺牲在我们齐江城内,现在他的英灵安息于齐江市的烈士陵园。”
听到是一位牺牲在齐江的革命先烈,台下一阵唏嘘惋惜,却猜不到林寒江到底想说什么。
“第二张照片里的水鸟,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但是一定听说过。这两只鸟就是有‘东方宝石’之称的国宝朱鹮,古诗中‘朱鹮戏新藻,徘徊流涧曲’说的就是它。20世纪我国境内曾有14个省份有过发现朱鹮的记录,70年代左右一度以为它灭绝了,直至1981年夏天才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当时仅残存7只。早在1959年的时候,我们齐江发现了朱鹮的踪迹,李德志老师在江边足足蹲守了一个多星期才拍下这张珍贵的照片,当时《齐江日报》还专门报道过此事。可惜,从那以后齐江再也没有发现过朱鹮的踪迹。现在我们见到的朱鹮,多数都是人工种群繁殖的,算上野生的全国也不过两三千只。”
“第三张照片,是齐江市为了响应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开始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于1979年组织的龙舟比赛活动。当时,江边的一群儿童跳进水里游泳,恰巧被李德志老师收进镜头。”林寒江指着刚才的老职工开了个玩笑,“也许刚才这位老大哥,就是当时带头跳进江水的孩子王!”会场里顿时响起一片哄笑。
林寒江话锋一转:“这三张照片除了给我们讲述历史故事和时代沧桑,还告诉了我们一个被时间忽略的事实。”林寒江停顿下来,目光扫过整个会场,“这个事实就是,几十年前的齐江水是可以喝的,是可以引来国宝朱鹮的,孩子们是可以放心跳进去游泳的!请在座的同志们举手回答我,现在谁还会直接饮用齐江里的水?谁还会放任自己的孩子跳进江里游泳?原来远近闻名的齐江名产‘齐江鲢鱼’越来越少了,在市场上已经很少见到了。”
林寒江看着环保系统的干部们,台下的人大都苦笑着摇头,没有一只手举起来。
林寒江也苦笑着摇头,他的苦笑不是为了寻求与听众的共鸣,更像是一种自我谴责,他说:“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了,改革开放也四十多年了,我们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足,齐江市也从当年的小县城发展成800万人口的经济大市,但是我们的母亲河齐江失去了清澈,失去了神韵,成为劣五类水质,不仅鸟类不来,连我们齐江人都不愿意亲近它,那么我想问,我们的齐江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在倒退?”
林寒江又在屏幕上点开三张照片,说:“我来齐江市的第一天傍晚,就去江边拍下了这三张照片。”
第一张照片是江畔一座大型工厂的几根烟囱,排放的烟雾在斜阳的余晖中直冲云霄。台下眼尖的人立刻喊出工厂的名字:“那是齐江钢铁厂。”第二张照片是一根粗大的污水管正把污水排进齐江,一圈黑墨般的污水正在扩散。第三张照片是一处江水拐弯处,淤积了大量的白色垃圾。有些细心的人对比之后喊出来:“这就是当年发现朱鹮的江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