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第3 / 4页)
说到这里,小寺夫人的声音显得有些犹豫,像是想起了什么,语气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然而,这个结果也早在预料之中。
“没有。没有关系。”
香春银作拿到《海峡文学》后,通读了《野草》的全文,的的确确感觉到,在文学水平上,小说中《文艺界》引用过的部分和其他部分有着天壤之别。《文艺界》的同人杂志评论栏目也有过评论:
“唐津的文学青年出了一本名叫《海峡文学》的同人杂志,请问您先生和这本同人杂志有什么关系吗?”
不过,这么做也仅仅是为慎重起见,一开始大家就没抱多大希望。不要说案发前二十天,就是去年及前年,下坂一夫都没有离开过九州半步。关于这一点,越智和门野通过当地调查,已经得到了证实。如果户仓的旅馆里出现下坂一夫,那倒成了惊天动地的事呢。
“我们经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人杂志,但跟我丈夫都没什么关系。”
“会不会发表在不怎么有名的杂志上,夫人您不知道呢?”
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先不写,先将中间部分写好。有这样写小说的吗?
“不会的,我丈夫的稿子在交给出版社或报社之前,我总会看一遍。”
并且,在通读全文后会发现,不仅文笔上有巨大落差,就连情节安排也是支离破碎。文笔特好的那六页文字所表现的场面与其前后部分未能做到平滑过渡,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先写了那六页文字,前后的那些蹩脚文字是以此为中心添加上去的。
“顺便问一下,您先生和九州的唐津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为了慎重起见,侦查员们也问了各个旅馆在入住的旅客中有没有一个叫下坂一夫的人。去福冈市出差见过下坂一夫的越智警部补打电话给旅馆,告诉他们下坂一夫的博多口音、年龄和相貌特征。
“您有没有听您先生说起过一个叫下坂一夫的年轻人?他是创办《海峡文学》的人,在唐津。”
但这篇小说的作者一定去户仓实地观察过,这一点确切无疑,是无可动摇的事实。
“没有。从来没听说过……”
因为毕竟是小说,金井这个姓只是作者取的,画家这个职业自然也是创造出来的。在小说中,“找狗的男子”是个后脑勺头发稀少、身体略微发福的中年男子,而现实中的末田三郎却是一个头发浓密、身材削瘦的二十八岁青年。
“因该部分的分外突出,而与之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个“落差”也实在太大了。
“唐津?”
就算不看这段评论,在读了刊载在《海峡文学》上的《野草》全文之后,也会产生与评论相同的共鸣。
“以生产陶瓷器出名的唐津,佐贺县的唐津市。”
同人杂志的小说中,有时会出现一两处特别出色的场景描写,就像一个个闪光点,吸引着我们这些评论者的眼球。如同阳光照耀下的河面,只有被照到的地方才会发出令人目眩的光彩。这是整部作品中令人瞩目的亮点,有时,这部分的水平甚至远远超过其他作品。一般来说,作者特别感兴趣的部分、特别希望倾诉表达的部分、一气呵成的部分,即所谓特别想“展示”的部分,都会写得比较好。于是作品中的其他部分,也会因该部分格外突出,而与之产生巨大的落差,甚至水平有时还不及亮点部分的一半。作为一个极为典型的实例,本月,我们选出《海峡文学》(秋季号*唐津市)中,下坂一夫所著的《野草》的部分内容。就其内容而言,该作品极为普通,甚至可以说尚未达到一般的水准。然而,其中有六页左右的文字却十分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