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 第五卷 大结局之我主浮沉 第四十一章 凄风愁煞人(第2 / 4页)
若是此次得胜而归,王公公自然是头功,您说皇上该如何封赏公公呢?”手执酒壶的小太监也立马附和道:“就是就是!永乐朝的郑和跟着成祖爷靖难起兵,后来又奉皇命出使西洋,以盖世之功被封为国公爷;宣德朝的范弘、金英、王谨跟着先帝爷东征立了功,得了免死金牌。
王振前期对瓦剌朝贡虚报之事不闻不问,而此次却突然严加盘查并公然羞辱贡使激怒也先,又在也先出兵后立即怂恿天子出征,更令人不解的是,他居然奏请皇上命公侯以下勋戚众臣均随驾前往,如今只有寥寥数位年轻官员留守京城,可以说大明此次是倾朝而出了。
“太后!”殿内殿外侍立在侧的宫女太监全都吓得变了神色,立即跪在地上大气儿也不敢出。
这里面暗含的玄机,越想就越令人感觉毛骨悚然,孙太后此时才明白什么叫“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道理。
孙太后面色越发的阴沉,突然一只手狠狠拍在桌上,那白玉镶金的茶碗砰地在桌上震动起来,淡黄色的茶水瞬时溢了出来,而腕上的翡翠镯子因为撞在桌面上“叭”的一声裂成几段。
“自阉入宫?”孙太后苦笑道,“饱读圣贤书,进士门第儒士出身,官场九年上下钻营,这样的人,会是什么样的诱惑才能让你有如此大的决心自阉入宫为奴?难道就是为了要毁了大明吗?”王振坐在帐中喝着小酒,不时地用匕首割下一块盘子里烤得焦黄流油的嫩羊肉,他心满意足地笑了,“真香呀,终于又能吃到家乡的风味了!”立于身后,手执酒壶的小太监听了暗暗奇怪,王公公的老家在山西蔚州,这烤羊肉怎么会是他家乡的风味呢?可是容不得他多想,另外一名小太监则一脸谄媚地说着奉承话,“王公公如今已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了。
而易货的最高形式便是“朝贡”,就是漠北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每年都向朝廷入贡驼马兽皮,朝廷进行估价给值另外再给以大量赏赐。
“贞儿,研墨!”孙太后径直走到东次间书案前,万贞儿立即上前展开上等的贡纸,又研好墨汁。
近年来,瓦剌派入京城进贡的使团虚报人数冒领赏赐几乎成为定例。
在屋中来回踱步之后,她突然停了下来,紧盯着阮浪问道:“阮浪,皇上身边还有你信得过的人吗?”“有!”阮浪一怔,随即郑而重之地点了点头。
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王振主管此事,以往从不严查,直接照使团呈上来的虚报人数赏赐。
“是。”阮浪将打听来的消息仔仔细细地叙说一番。
司礼监可是咱们内廷二十四衙门之首,统领着几千号人。
“怎么样,见到国舅了?”孙太后立即问道。
皇上在人前人后又称呼公公为先生,这是何等的尊崇与荣耀呀!如今满朝文武不论是一品大员还是皇亲国戚均以公公马首是瞻。
“太后!”几乎是与钱皇后前后脚,阮浪从外面风尘仆仆匆匆入内回禀。
“你说那王振,是自阉入宫的?”孙太后突然问了一个与眼下之事毫无干系的话题,阮浪怔了怔,立即点了点头,“王振原是山西蔚州人,早年也是进士出身,做过官,后因故被贬,仕途无望后遂自阉入东官侍奉太子讲读。”孙太后面上阴晴不定,“怎么会是他?为什么会是他?”阮浪不知道孙太后话里的意思,只得开口宽慰,“王振在东宫时谦恭自守,常以圣贤之道教导、约束太子,颇得先皇与杨荣、杨傅等大人的赏识,他一心护主,应该是可靠的。”孙太后仿佛想起了什么,“记得祁镇小时候有一次从御书房里逃出来与小宦官们偷偷玩蹴鞠,被王振碰到似乎当下劝阻制止,当时还被祁镇踢伤了腿,可有此事?”“太后好记性!”阮浪连忙点头,“翌日一早,王振还当着大臣们的面提及此事,并入内禀告了太皇太后,因此得到太皇太后的褒奖,也让文武百官赞叹他一心为公不畏龙威。”“一心为公?”孙太后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如一个男人一般负手而立,面上是前所未有的凝重。
可是今年瓦剌派贡使三千人入京,王振却突然心血来潮,一反常态地较起真来,不仅严格清点实际来人核定赏赐,而且还大大压低了贡马的价格。
仿佛过了半盏茶的光景,她才再次开口。
正是如此才会激怒了瓦剌的丞相也先,瓦剌遂以明朝失信挑衅为借口,公开与大明朝廷反目,大举进攻内地。
而孙太后却仿佛浑然不觉,谁也参不透她现在在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