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人变坏了(第12 / 20页)
“大案子吗?”钟宁的语气里有一丝明显的兴奋。副局长亲自来现场,看来真不是普通的案子。
赵清远没有搭理他,但这番问话已经引起了其他还没下班的同事们的注意,大家语气戏谑地说了起来。
“我爸也来了?”张一明吃了一惊。张一明他爸张国栋是星港市公安局副局长兼刑侦队队长,张一明当警察就是被他爸硬逼的。
“报案的是谁?”钟宁问道。
五菱宏光一路飞驰,过了七八个交通灯,终于开上了五一路,在第二个拐角处右拐,再沿着主干道走了二十多分钟,停在了星港传媒大楼的停车场。
“就一个保安,不至于吧……”张一明嘀咕了一句。也不是说保安的命不值钱,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只是从级别上来看,够不上总局亲自插手啊。
这是一栋集合了几十家新媒体企业的大楼,大门口,一个巨大的充气人在鼓风机的帮助下,不断地冲路人挥着手,手里还抓着一副巨长的横幅—“祝贺2015年第一届星港市互联网+大会完美落幕!”,充气人在灰蒙蒙的雨夜中显得很是滑稽。
“厂子的保安,叫刘建军,五十八岁,以前是凉席厂开货车的,2010年厂子破产以后,就调到这边来看仓库了,结果出了这么档子事情。”
刘爱国长叹一口气,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也不点,就在手指间捏着,满面愁容。还有两个月他就满六十,可以光荣退休了,这个节骨眼儿上碰到这么一起案子,令他头疼不已。
“好的,好的,警官,我这就走。”赵清远赶紧鞠躬,唯唯诺诺地接过递还的记者证,上了警戒线外的一辆贴着“新闻采访车”字样标贴的五菱宏光,一脚油门驶离了这个是非之地。
“前两年倒是有两人轮班,后来实在发不出工资,就他一个人了。不过……”说着,刘爱国指了指八九百米外的厂房围墙道,“保安室在厂房里面,就一个出入口,铁门上有两个摄像头,死者平时就是在那里值班,总局刑技的同事去调取视频资料了……唉,麻烦啊……”
雨越来越大,在车灯的照耀下,雨水像是幽灵一般在茫茫夜色中跳跃着。赵清远把雨刷器开到最大,可眼前依旧灰蒙蒙一片,他只好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上的白雾。
“也就是说,这里平时就只有死者一个人上班?”钟宁环顾四周,立刻就知道自己问了一句废话。这地方一片荒凉,根本没什么值钱的东西,用不着几个人看管。也就是说,目击证人是不用指望了。
这会儿正是下班高峰时段,大厅里人来人往。赵清远挤进电梯,上了十三层,推开了贴着“知客传媒”LOGO的玻璃门。
技侦正在给现场拍照,法医正蹲在地上对死者进行尸检。“就死了个老头儿?”张一明愣了愣,“什么身份的老头儿?”
他从《星港晚报》报社离职以后,在这里工作了整整八年—公司规模不大,占地三百来平方米,三十来个工位,旗下运营着七个微博账号、两个微信公众号,还有一个日活跃用户数量十来万的小论坛。公司早几年的主要项目是跟踪社会热点事件和明星宣传。不过时代变化太快,现在已经转型,主要靠所谓互联网“标题党”爆款文章带来的流量卖广告盈利。
“大。”刘爱国一脸无奈,抬了抬下巴道,“死了个老头儿。”凉席厂二号车间后面一个废水池边,有几个穿着白色制服的
赵清远往总编辑办公室走去,临近的工位上,一个正在加班、满脸痘痕的男人抬起头,阴阳怪气地道:“哟,赵哥回来了?又采访到了什么大新闻啊?”
这眼镜太旧了,还用膏药胶布粘着镜腿,度数也够不上他的近视程度,早该换一副了。可一副新的眼镜动辄上千元,有这些钱,可以干好多事情,眼镜能凑合就凑合戴着吧。
钟宁远远瞄了一眼,那胖子四十来岁,这会儿还抖如筛糠,看来是吓得不轻。
把镜腿上有些脱落的胶布重新缠好,赵清远收回了思绪。从目前的情况来分析,虽然还不能确定那几个字有没有顺利留下痕迹,起码尸体是发现得很及时的。再加上其他的共同点,赵清远相信,即便没有那几个字,警方依旧会并案调查,而自己费尽心思,无非也就是要得到这个结果。
刘爱国指了指一个还在哆嗦的胖子:“就是他。这人以前是凉席厂的副总,他说厂房租给其他公司存放货物,这两天有暴雨,他来检查厂房的防漏情况,在废水池里发现一个大编织袋,他觉得不对劲,打算钩上来看一下,结果袋子戳破了,露出了一只脚。”
念及至此,赵清远决定不再去想凉席厂这起案子,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