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消极的情绪(第1 / 2页)
特蕾莎完全不顾这样的污秽,替老妇人测量了呼吸与脉搏,尽管气息微弱,但老妇人明显还活着。松了一口气的特蕾莎修女又替老妇人赶走了苍蝇和蚂蚁,并擦去血迹,甚至亲自将伤口中的蛆虫都清理干净,又将她送往附近的医院。
前边提到的那位商界精英,除了活力,我还曾与他探讨过许多关于情绪的其他问题,比如,我曾问他是否曾有过怒不可遏,甚至想拂袖而去的时候。
一开始,医院对这位没有家属,也显然没有任何支付能力的老年妇女根本不予理会,特蕾莎修女再三恳求,最终,医生被她的执著与善良所感动,答应替老妇人治疗。
我认识的一位老人曾经告诉我,生活就是一天又一天的重复。若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人类,尤其是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大都市中的人十分可怜,我们要面对无穷无尽的压力,每日的生活却不过是周而复始的重复。这样的生活让我们失去了许多原本应该拥有的东西,可是如果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地感受,其实也许那些本来失去的东西还在身边,正静静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受。
当然,使用技巧只是一切改变的开始,到最后,那位商界精英已经不再需要这种技巧了。他那平和的心态已经不再需要以这些技巧来控制,而是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对待生活的态度。他已经从调整自己,也就是关注自己,升华到了关注自己对社会所做的那些有意义的事情的层面上,这时支持着他、激励着他攀越一座又一座看似不可逾越的高峰的是他内心深处对生活,对社会,对身边每一个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的无限的爱。
既然这样做对于这位商界精英有如此好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尝试着向他学习呢?关于制怒的小技巧,他已经完完全全地教给了我们,不是吗?
1947年的印度加尔各答,因为动乱涌入了无数的难民,霍乱与麻风病之类的恶性传染病不受控制地肆虐在人流之中。这个时候,一位自称要继承19世纪法国著名修女“圣女特蕾莎”的精神,甚至因此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特蕾莎”的修女正生活在加尔各答一所高墙耸立的修道院之中。
“多年来,我养成了习惯。”他微笑着对我说:“我再也不会因为那些无谓的事情而发怒或焦躁了,那样做毫无意义,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
可高墙之内的平静,并不能掩盖高墙之外的苦难与混乱,那地狱般的场景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特蕾莎修女的内心,于是她不断向所在地区的主教以及梵蒂冈请求,让她离开学校,去帮助那些受尽苦难与折磨的人们。终于,她的坚持为她,也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希望——1948年,罗马教皇庇护十二世颁发了允许特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的身份外出行善的许可,并拨给她一个社区和居住所,让她从那里开始去帮助所有需要救援的穷人。
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尝试过几次之后,发现这种方式的确有效——不单单是对自己有效,即便是对他所面对的另一方也很有效。很显然,人们在交流、沟通的时候,交流与沟通的氛围是这场交流的所有参与者共同构建而成的。一个人的急躁可能会影响所有人的情绪。而当一个人总是能保持一种稳定的节奏时,其他所有失去了节奏感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遵循着他的节奏,向他靠拢。这个时候,他谈判或沟通的成功率就自然而然地大大提高了。
特蕾莎修女离开高墙环绕的修道院后,马上开始接受医疗训练,并四处寻找愿意帮助他人的修女作为助手,终于在两年后的1950年10月,她与她找到的12位修女共同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
他告诉我这并不难。刚刚意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时,他也曾很苦恼,但他的一位学习心理学的朋友告诉了他一点儿小技巧。每当感觉到自己快要发怒的时候,就将原本已经攥紧的拳头放松,深呼吸,并且把自己越来越大的说话声音降下来。
从此,特蕾莎开始了无偿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的伟大人生。曾经有一次,特蕾莎要出去找一家当地医院协调工作,可还没有到达那家医院,她就在车站附近的广场上发现了一位卧倒在路边的老妇人。特蕾莎马上赶过去,她发现老妇人的头上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残留着血迹,伤口周围爬满了苍蝇、蛆虫和蚂蚁。
他的回答是有!他告诉我,他年轻的时候性格比较暴躁,经常在与人探讨问题,甚至是谈判的时候因为对方的一些行为令他不喜欢或难以接受而发怒,最后经常弄得该办的事情没有办成,还因此失去了伙伴或者朋友。那么,是什么让他改变,拥有了现在这样富有魅力的平和心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