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是不怕麻烦的(第2 / 2页)
现在的铁栅栏百孔千疮,到处都是修补的痕迹,就如同垃圾桶一样散发着逆潮流而动的腐烂气息。
忘了在哪张报纸上提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和有地下通道的马路相比,有过街天桥的马路的地方强行穿越机动车道的行人多出数倍。
在铁栅栏和人行道之间其实还有一个花坛,里面种满了花草。通道走的人多了,花坛的这一侧出现了数条花圃间的小路。每一条小路都代表了曾经有一个通道的存在,以及通道背后的那一群无名英雄。
按照《读者》的惯例,这故事里哪一国哪一市哪一个公园的草坪已经不可考,或许是编的也未可知,但是里面说的道理还是很有趣的,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与人民对抗就是死路一条。”
好吧,其实我想说的是:他们宁愿跟行人死斗了两年多的时间,耗费大量资源在柏林墙的修补上,却不肯只花上两个工人一天的工时,在铁栅栏上作一个正式的出口,一劳永逸。
三个大垃圾桶搁到了通道旁边,里面装满了腐烂的垃圾和黑色的垃圾袋,周围还散落着零星的饭盒与食物残渣,散发着奇怪的酸腐气味。通道则简单地用一条木杆和破旧纱窗挡住。
走出土桥方向出口以后,正对着的就是京通快速辅路以及一个过街天桥。但是在出口和天桥之间被一条极长的东西向铁栅栏挡住了。行人必须从两侧的楼梯下去,然后再走大约三十到四十米的路程绕过铁栅栏,再走回来到辅路旁的人行道。
他们的用意很简单,我不拦着你了,我要你知难而退,自己不走!
四惠东地铁站的结构不算复杂,你从底层的地铁下车以后,拾级而上,就会看到一南一北两个出口。大部分人都选择靠近京通快速的土桥出口——当然这只是一个方向标示,并不代表这个出口出去就是土桥,就好像另外一个出口挂的牌子是苹果园出口,苹果园却在一号线的另外一端。
这一招何其毒也。
以前看《读者》的时候——那时候还叫《读者文摘》——看过这么一篇小短文:说国外某城市修建公园绿地的时候,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修好了一条路,然后立了禁止踩踏草坪的牌子,却屡有人不遵守。于是他们改变了思路,先铺好一大片草坪,不禁止行人在上面行走,然后根据行人走出来的痕迹修了一条草坪小路。皆大欢喜。
所以结论是,有关部门其实也是不怕麻烦的。
众所周知,高碑店是北京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扼守北京和通县之间的交通要道,易守难攻。我每天的行程是骑自行车从高碑店到四惠东地铁站,然后在站口等候班车的到来,日复一日,风雨无阻。
可是他们错了,正如本文开头所说,人民群众是不怕麻烦的,他们永远坚韧。
用热力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个反熵的现象。这个现象归纳起来也是一句话:“人民群众其实是不怕麻烦的。”
于是每天早上,穿越通道的人仍旧穿流不息。唯一与以前不同的是,大家每次走过的时候,都象征性地用手帕、报纸、笔记本电脑或者煎饼果子掩住鼻子,皱起眉头,以表达对这种挑衅的不屑一顾。
这是一个心理现象,尽管地下通道和过街天桥的长度基本相等,所作的功也大体相同,但在普通人看来,“先下后上”可要比“先上后下”省力气,他们从来只看第一步。事实上穿越机动车道的潜在风险和翻阅栏杆所耗费的卡路里远比过街天桥要大——但是他们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