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岳寻仙不嫌远(第4 / 4页)
“你的笔灵,在这里没有什么反应吗?”十九关切地问。
这栋小楼收拾得颇为干净整洁,外面没挂任何招牌。他们一到门口,就有一个人打开铁门,拱手迎了出来:“罗先生、颜先生、大小姐,别来无恙?”
“嗯,目前还没有,应该不在这一带,我想也许去其他地方转转就有收获了。”罗中夏巴不得快点离开。
罗中夏很不习惯这种场面,有些手足无措;彼得和尚只管闭目念佛;颜政却是甘之如饴。十九见这三个男人半分用处都没有,便自己上前,把周围簇拥过来的小姑娘都喝退,拽着那三个废物七转八转,来到一处位于城中的二层小楼。
他既然这么说了,别人也便不好再说什么。一行人从印月池继续朝山顶走去,一路蜿蜒攀缘,时而隐入香樟古木之间,时而登到山脊之上。前后走了两小时,累得平日里极少锻炼的罗中夏气喘吁吁,甚至连十九都不如,吃了颜政不少嘲笑。
过了半山亭略微一转,看到山崖香樟树林之间有一处池塘,旁边碑铭写着“印月池”三字。只见凌空横出一条粗大的碧青色石梁,跨过整个印月池,如虹似桥,长约百余米,有如一条气势万千的笔挂。为数不多的几个游客指指点点,举着相机照相。
魏强笑眯眯地回答:“准备得了。你们是先吃饭还是先休息一下?”
罗中夏看到石梁之上刻有数处摩崖石刻,他能认出“半云”“悬虹”几处大字,这些字迹深入石脉,无论勾画锋回,都苍劲有力。梁下还有几方半埋的斑驳古碑。诸葛一辉道:“这一条石梁有二十处石刻,都是历代大家留下的墨迹。这七侯之事,我觉得还得着落在这些石刻之上。”
“这里是我们诸葛家在丽水的产业,来寻笔的人大多以此为基地。”十九介绍说,然后冲魏强笑道,“魏大叔,东西都准备好了吗?”
“这里便是全部摩崖石刻?”彼得和尚问。
丽水城并不大,有着典型旅游小城市的特点:满街的纪念品商店、满城的旅行社和无处不在的小商贩。他们四个刚一进城,还未来得及眺望远处的南明山,便被无数热情的当地人围住,其中以少女居多,一个个笑脸相迎,灿烂得如一朵花。
在罗中夏体力即将全部耗尽之前,他们终于到了仁寿寺的后院。仁寿寺位于南明山中一处开阔的山崖侧,已经非常接近南明巅峰。罗中夏以为这仁寿寺一定又有一大套典故说法,不料诸葛一辉没进寺庙,而是带着他们绕过山墙,继续朝山顶走去。
于是罗中夏、彼得和尚、颜政和十九四人先坐飞机到了温州,又坐长途车一路辗转到了丽水。而南明山就在丽水城南两公里处,北隔瓯江与城区相望。
大约又爬了十分钟,众人视野陡然开阔。只见四周峰峦耸峙,丹巅削壁,而眼前一条羊肠石路,两侧俱是深谷,更是险至毫巅。然而就在这毫巅方寸之地,却拔地立起一扇高逾十几米、宽六七十米的巨大石壁,有如一片巨大屏风横在峰顶,堪称神来之笔。石屏四下云雾缭绕,颇有出尘之气,远处藏青色的括苍山脉连绵拱卫,实在是个天造地设的留名之地。这里便是南明山的最高峰——云阁崖的所在了。
既然目标已经确定,大家都觉得事不宜迟。管城七侯事关重大,万一被函丈组织捷足先登,那就大大不妙。
想不到今天又碰到他了。
诸葛一辉笑道:“哪能呢,南明山的摩崖石刻多集中在石梁、高阳洞和云阁崖三处,有百十来条,一路看下来得花上一天工夫。这里的石梁,只是第一处罢了。”
罗中夏和颜政都微微变了变脸色。这个和蔼可亲的大叔可不好对付,当日他们三人想逃出诸葛家的别墅群,正是这个魏大叔现身阻拦。亏得魏强只是阻拦他们,不曾痛下杀手,他们这才勉强逃出来。那支可以“地转山移”的水经笔,罗中夏他们至今记忆犹新。
说罢他把罗中夏拉到印月池前,逐一解说,先从题记作者的生平说起,再品题石刻笔势。这二十处石刻,他说了大约一个半小时方完。罗中夏开始听时尚能认真思索一番,后来逐渐提不起兴趣,亏得有禅心和前一个月修炼国学的底子在,才不至于睡着。等到诸葛一辉说完以后,他如蒙大赦,急忙对十九道:“讲得真好,咱们继续走吧。”
这人生得圆滚滚的一张脸,慈眉善目,做弥陀笑,竟是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