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草原动物园 > 第八章 马王庙

第八章 马王庙(第3 / 7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柯罗威教士莫名其妙,安抚了小满几句,很快就走开了。小满沮丧地靠在笼子旁边,不知该如何表达才好。忽然他感觉前方的阳光被一道影子遮住,一抬头,看到守园人走了过来。这个人肩扛铁锹,神色阴冷,目光锐利,似乎能读懂小满脸上的焦虑从何而来。

萨仁乌云忽然想到了什么,略带好奇地问道:“也就是说,你到现在还没找到受洗的信徒?”柯罗威教士抬起头,微微露出一丝苦笑,这的确是件让人头疼的事。

赤峰州的春天,比中原要来得更晚一些。到了草原的青草冒头之时,经过一冬困顿的牧民会结伴前来赤峰,购买紧缺的盐巴、茶砖、铁器和药物,采购完以后,他们还会顺便逛逛这座繁华的城市,好回去讲给自己的孩子听。

麻烦就在这里。

尤其是今年赤峰城里还多了一个动物园,就更值得多停留几天了。这个神奇的场所在各地已经成了传奇,每一位牧民都渴望能一看究竟。

在中国,很多教士会采取一些不名誉的手段强行拉人入教,他们觉得这是正当的。但柯罗威教士坚决反对这种方式,对此嗤之以鼻。因此在赤峰的诺亚动物园里,柯罗威教士没有急于劝诱那些在布道堂听讲的游客们入教,而是一遍一遍地讲述神创造天地的奇妙,诺亚、摩西、亚伯拉罕的行迹,弥赛亚与使徒们的作为。柯罗威教士的口才不赖,中文又很熟练,每次宣讲效果都不错,很受游客们欢迎。他们还会问出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士耐心地一一解答。他相信,疑问至少代表他们已经开始思考,这是通向信仰的第一步。

一位从锡林郭勒来的年轻牧民随着同伴进入赤峰城,他先办好了自己家的事情,然后扛着两个褡裢袋,又去看了诺亚动物园。他惊叹于万福的雄壮和虎贲的凶猛,又在虎纹马吉祥——现在已经改名叫巴特了——面前伫立良久,羡慕不已。

“别忘了祖狼的足迹。”幕僚在离开前特意又叮嘱了一句。

野餐会结束之后,动物园的三位成员把马王庙的两位僧人以及萨仁乌云一直送出了门,然后彼此道别。这些快乐的人与快班邮差擦肩而过,唱着歌离开了。

在动物园的工程进展过半时,楞色寺曾经唆使受伤的寺奴工人们蓄意阻挠,没想到当晚在工地四周就出现了祖狼的足迹。赤峰人相信这块地方一定深得庇佑,结果工人们主动复工。无论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始终是诺亚动物园的一层屏障。

总堂与柯罗威教士通了几次信,教士每次都洋洋洒洒地写上十几页信纸,从神学、哲学和中国现实的角度予以阐释,希望能得到理解,但对方的态度一次比一次强硬。这就是为什么当萨仁乌云说起这个话题时,教士会报以苦笑。

楞色寺的老喇嘛干笑了几声,这八成是马王庙的和尚们在捣鬼,那些来历不明的酒肉和尚最擅长干这些。听说那些和尚经常去诺亚动物园,两边关系不错。看来如果要动诺亚动物园,就必须先扳倒马王庙。

柯罗威教士在美国时,秉持着一个不太正统的观念:他乐于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大家吸引进教堂,激发他们的兴趣,但不必急于去洗礼和领取圣餐。个人的信仰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演变过程,而不是像上门推销割草机一样,只追求瞩目的数字结果。在柯罗威教士看来,让一群蒙昧之人对神产生兴趣,比诞生一个虔诚的圣徒还要重要。

这时一位和蔼的老喇嘛凑过来,对他耳语了几句。淳朴的牧人立刻露出诚惶诚恐的神情,听喇嘛说完以后,他先看了看远处的万福,再看了看近处的虎贲,眼神里放射出狂热的色彩。这位牧民垂下头颅,任由老喇嘛的手掌摩擦头顶,随后两人分开离去。

教士没有跟朋友们说,这件事远比他们想象的要麻烦。

远处的虎贲看到这一幕,野兽的直觉让它发出一声不安的吼叫,引起周围不明真相的游客一阵赞叹。整个动物园只有小满听懂了虎贲的意思,他找到柯罗威教士,“啊啊”地扯着衣角。教士见小满神色有异,以为是虎贲病了,可小满却总是摇头。

萨仁乌云说:“你需要信徒吗?”柯罗威教士知道她打的什么主意,缓慢而坚定地摇摇头。造假这种事,没有任何意义,他不希望自己的信仰蒙上灰尘。肥方丈嘟哝了一句:“早说让你来马王庙里。”教士咳了一声,和尚低下头去,继续吃。

更关键的是,柯罗威教士至今也没有发展哪怕一个正式受洗的信徒(其实教士认为万福符合资格,她在武烈河里已经受过洗了,不过差会显然不会把大象列入信徒名单),这让最后一丝可以辩护的合理性也消失了。

哦,对了,还有沙格德尔。那个疯疯癫癫的家伙才是始作俑者,如果没有他,柯罗威教士从一开始就无法立足。

之前柯罗威教士坚持要带动物去赤峰,是因为他认为动物园更有利于传播福音。有这个理由在,差会中国总堂才算是勉强同意。但在动物园建成以后,总堂惊讶而愤怒地发现,这位可敬的同僚在二选一的情况下,居然选择先建起了动物园,教堂至今还没着落。这个本末倒置的举动让总堂非常恼火,他们简直不知道在年度报告里该怎样写,这会成为整个公理会的笑柄。

数来数去,老喇嘛有点儿困惑,这个动物园到底有什么来头,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奇怪的助力。想到这里,老喇嘛谢过幕僚,把抄件揣在袖子里,回到寺里。任何人问起来,他都摇头不语,似乎这件事就这么被淡忘了。

在大洋彼岸,公理会的教堂可以各行其是,并不存在一个上级权威来发号施令。柯罗威教士在伯灵顿的做法不会受到多少束缚。可是在中国,个人的行事却没有那么自由。公理会差会对在华教士有着很强的管辖权——这可以理解,毕竟两国情况完全不同——因此他们对于各地所开拓的信徒数字格外看重,并据此进行褒美、建议或批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