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第1 / 4页)
“为啥不快点发展?我们厂里原来只有几个党员,一发展,现在不是有好几十个了吗?团员更多,有二三百了。”谭招弟说。
“我们整天到晚忙忙碌碌,还是给资本家忙!”
“发展党团员,不能出次品,要慢慢慎重选择培养哩。我们厂里发展,不是一天两天发展起来的,经过了‘五反’和‘民改’,快四年啦。”
“你想怠工吗?”汤阿英笑着说。
“是呀,税务局不用派驻厂员了,劳动局也不用管劳资纠纷了,统战部不需要了。杨部长可以当国营厂的厂长,那是刮刮叫的好干部。统战部还有叶月芳她们,也是很有才学的干部。这不都是干部吗?国营厂培养干部快,国棉一厂二厂,有的车间主任都当了厂长了。过不了两年,又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干部来。干部有的是呀!”谭招弟越说越有理。
“你说得对,招弟,”赵得宝说,“七亿多股息红利,超过资本两亿多,说明了资本家的利润受了限制,不能像过去那么无穷无尽地剥削。在从前,这三十多亿不全上了资本家的腰包吗?”
“像秦妈妈这样的老工人派出去也可以当个干部哩!”
“我听说有一家厂,只有五亿资本,这几年赚了三十多亿,按照四马分肥,资本家要拿七亿多,那不是比他原来的资本还要多?”
谭招弟从钟佩文的话里得到了启示,说,“私营厂里还有我们的人哩,有党有工会,还有青年团啊!”
“照你这么说,还可以巩固工农联盟哩!”汤阿英认为谭招弟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
“私营厂是三只轮盘拖只老黄牛,国营厂是四只轮盘一齐转。<a href="http://127.0.0.1/5jlvdx_files/OEBPS/Text/part0978.xhtml"><sup>[1]</sup></a>把私营厂没收了,改做国营厂,劳资关系没有了,工人和国家的关系更密切了,腐蚀、破坏工人阶级的人没有了,也不用‘五反’了,集中力量来生产,工人便能发挥更大的积极性了。管理制度也可以改进了,发展生产,增加产量,大家都可以买到又便宜又好的工业品,农民兄弟有了便宜的工业品,农业也可以发展了。”
“上海有多少工厂?有多少商店?你们晓得?”钟佩文认为除了余静报告里说的理由以外干部可能也是个问题,便说,“上海私营工商业,大大小小有十六万五千户,全没收了,国家一时哪里有这许多的干部管理?没收了,没有干部管理,资本家一定不愿意再管了,那不要乱了套吗?”
谭招弟得到钟佩文的支持,她的精神更抖擞了。
“全国算起来,工商户就更多了。”汤阿英说。
“当然,这也是剥削。这个剥削是受了限制的,是政策规定的,是允许的。”赵得宝说,“凡是股息,都是剥削。”
赵得宝摇摇头说:
“这四分之一也是剥削啊!”钟佩文从旁边插了一句。
“私营厂有这些组织的只是少数,大多数都没有这些组织,别说党和团啦,有的连工会的组织也不健全,有名无实。”
“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呀,就是说只有四分之一呀!”赵得宝解释道,“这是中央过去规定的,至于私营企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公私合营了,给私方多少股息还没有最后定下来。”
“对啊!”钟佩文点点头,说,“我也觉得拿这些钞票给资本家太便宜他们了。”
“干部?”谭招弟想这倒是一个问题,接着以为这也不是一个了不起的问题。她说,“那么,搞公私合营就不要干部了吗?国家要搞公私合营,一定要准备大批干部,就像‘五反’那样,派出一个一个检查队去。把私营厂没收了,让那些准备搞合营的干部来搞国营,干部不是有了吗?没收了,国家还可以节省干部哩!”
“那是过去的事,现在要过渡到社会主义去了,要是没收了,不是连股息也不用给了吗?国家拿这些钱办工业,多好哩!”
“还可以节省干部?”赵得宝听出了神。
汤阿英觉得这么说也有道理。谭招弟却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