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1 / 7页)
“昔时对俺答<a id="ch21" href="#ch21-back">[21]</a>议款,反对者何尝不多?等到款事告成,俺答受封,贡马互市<a id="ch22" href="#ch22-back">[22]</a>,从此相安无事,朝廷得解除西北边患,并力用兵东胡,众人始知对俺答行款为得计。今日之事,与之仿佛。”
“臣今日接方一藻密书,言周元忠已经回来,满洲屡胜而骄,态度倨傲,且恐我朝廷意见不一,所以不肯就抚。”
“臣尚未见到象升,不知他是否赞同。他明日前来陛见,陛下不妨当面问一问他的意见。如象升也主张行款,廷臣中纵然有人反对,力量也就小了。”
杨嗣昌是一个饱有经验的官僚,不敢像高起潜那样把实情全部隐瞒。他决定说出一点实话,替自己留个退步:
崇祯点点头。他感到外廷群臣在这个问题上对他无形的压力很大,并且担心连杨嗣昌也会对他的急于向满洲议和的苦衷不能够十分谅解,于是又说:
“是否会走漏消息?”
“朕原来也是不主张行款的。无奈年年打仗,又加上灾荒频仍,兵饷两缺,顾内不能顾外,只好对东虏暂时行款。俟内乱敉平,腾出手来,就可以对东虏大张挞伐。可惜外廷臣工<a id="ch20" href="#ch20-back">[20]</a>,多不明朕之苦衷!”
“言官中有人在奏疏中提到:‘凡涉边事,邸报<a id="ch19" href="#ch19-back">[19]</a>一概不许抄传,满城人皆以边事为讳。’为什么要禁止抄传?”
“臣一定加倍小心。”
“恐怕有些与和议有关的,有些是军事机密,不便外传。”
崇祯截住说:“不管如何,应该力求机密,不使外廷知道才好。”
“凡涉机密的,不许抄传;若行间塘报,为何不许抄传?一概不许抄传,反使大家猜疑。”
“臣想此事关系国家安危,应当派周元忠再去一次,详谕朝廷愿抚之诚意。”
“陛下宏谋远虑,自然非一般臣工所能明白。然如抚事告成,利在社稷,有目共见,今日哗然而议者彼时即哑口无言矣。”
“卿打算如何?”
“但愿能够如此才好。”
崇祯的心中猛一失望,但没有流露出来,略停片刻,又问:
“虽然京城里有些传言,但真实情形,无人知晓。只要陛下圣衷独断,不令群臣阻挠大计……”
“皇上所见极是。”
“怎么会传出去了?”崇祯有点吃惊,同时也有点生气。
崇祯叹口气说:“如今虏兵已临城下,且京城中已有流言,看来款事只好慢点儿进行。”稍停一下,他忽然忧虑地盯着杨嗣昌的脸孔,轻声问道:“卢象升可赞同议抚么?”
“臣因周元忠是一盲人,平日往来辽东,卖卜为业,所以派他前去,原想着可以避免外人疑惑。可是不知怎的,今日京城里已经有了一些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