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 回延津记 第三章(第2 / 10页)
“这里是小村,没经过事,有经理看穿的,不要笑话。”
又与晋发荣一起,着两个笆斗,挨家挨户敛唱戏钱。但大家出了一轮关帝庙钱,再出唱戏钱,兴致就没有上回那么高。牛老道也变通了一下,唱戏上头,出钱可以,出木板桌椅可以,出粮食也可以。木板桌椅可以搭戏台用,粮食可以磨成面,供戏班子开伙。待东西敛上来,钱敛上来,单说敛起的碎钱,换成整钱,有二百六十五块。牛老道与晋发荣一起,背起褡裢,又去武乡县请戏班子。戏班子的班主叫老汤。老汤本是榆乡县人,不是上党人;但他出了榆乡县,便把自己说成上党人,只是在武乡县起了个戏班子,显得他的上党梆子传承正宗。人问:
小温赶紧又站起作揖:
“干脆,关帝开光那天,再唱三天戏。不为关帝,也让牛家庄出出名。”
小温要去,这去就不一样了。老曹一个人去沁源县是徒步;小温要去,老曹就赶上了三匹骡子拉的胶皮轱辘大车。徒步到沁源县,起早打晚,得走一天半;胶皮轱辘大车,一路跑起来,牲口脖子里的铃铛“叮当”“叮当”,当天半下午,就进了沁源县界。路过集市时,小温让老曹停车,买了半腔羊,一筐山桃,又买了两坛子酒;没买“桃花村”的,买的是“杏花村”的;“杏花村”的酒,还是比周家庄小周家的“桃花村”酒味醇。日头还没落,就到了牛家庄。“温记醋坊”的经理跟老曹一起来听戏,既给老曹长了面子,也给沁源县牛家庄的老韩长了面子。三匹漆黑的骡子拉的胶皮轱辘大车,“嚓”地一声放气,停在了老韩家门前,接着往下卸酒卸肉卸果子,老韩大喜。因老曹小温提前一天到,老韩有些措手不及,但赶紧洒扫庭院,专门腾出一间屋子,搭上铺,铺上新铺盖,让小温住。晚上,村里张罗事的牛老道听说襄垣县“温记醋坊”的经理来了,也过来看望。因平日也吃“温记”醋,见面施礼后,先夸温家的醋。小温忙站起说:
“老汤,对不住,少三十五。”
“没想到惊动了老人家。一个卖醋的,当不起老人家抬举。”
牛老道常说事,有时说的是村里的事,有时说的是外边的事,过去与戏班子班主老汤也认识。见到老汤,牛老道将沁源县牛家庄建关帝庙的事,一五一十、来龙去脉与老汤说了,订下唱戏的日子是六月初七到六月初九;然后将二百六十五块戏份钱,递向老汤。老汤的戏班子,唱一天戏一百块;连唱三天,应是三百块。牛老道:
牛老道:
“上党梆子。”
又说:
小温却说:
“村小,没经过大阵仗,显得穷气。”
“叔,等一等,我和你一起去。这几天正闷得慌。”
“上党。”
“经理谦虚了,卖醋也分个大小。”
老汤:
牛老道又说起三天唱戏的安排。说完,站起说:
“老汤,你哪里人?”
牛老道:
又说:
“少个块儿八角行,一下少三四十,怕说不过去。”
“不为听戏,为路上散散心。”
老汤看着钱,有些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