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一句顶一万句 > 上部 出延津记 第四章

上部 出延津记 第四章(第2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一席话说得老杨恍然大悟。赶大车的老马,眼圈子果然比他大。本来老马也就是随便说说,好止住老杨的话头,但老杨从老马那里讨主意讨惯了,也就当了真。于是,不是为了新学,也不是为了科员,还是为了豆腐,老杨又要把儿子送进小韩的“延津新学”。但因为上新学要交学费,老杨又决定杨百顺和杨百利两人之中,只选送一个。有一个人将来到县政府混一圈,家里的豆腐就不是豆腐了。如果没有县政府在前边晃着,杨百顺和杨百利谁也不愿去上“延津新学”,如同又进了一趟老汪的私塾,还要再吃二遍苦,再受二茬罪;如今有县政府的科员在前边晃着,虽然还不知道最后能否被小韩挑中,但万一被挑中,成了县政府的人,也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比这更重要的是,从此也就出门在外,脱离豆腐和他爹了。为脱离豆腐和他爹,杨百顺本想投奔喊丧的罗长礼,杨百利想投奔算命的瞎老贾,现在两条路均被堵死了,退而求其次,去县政府也算一条出路。去了县政府,也就彻底摆脱了他爹和豆腐。老杨送孩子去“延津新学”是为了豆腐,杨百顺、杨百利上“延津新学”也是为了豆腐。哥俩儿在私塾相互赶着与老汪捣蛋,现在却争着要上“延津新学”。但谁能去“延津新学”,还得老杨说了算。哥俩儿自生下来头一回,开始相互赶着讨好老杨。老杨做豆腐不爱吃豆腐,爱吃一个不花钱的东西,老鸹蛋。杨百顺五更起床,到后河沿爬了七棵大榆树,给老杨掏蛋。天刚傍黑,杨百利给老杨端来一盆滚烫的热水:

“一张八仙桌没啥,八仙桌加上县令,它就出奇了。”

“县长,你办民学我不反对;你没收教堂,上帝是不会答应的。”

又说:

老胡退位当了木匠,县长就换成了小韩。小韩三十出头,嘴小,能塞进个花生豆,梳个背头,是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女人嘴小常见,男人嘴小就少见了。小韩是河北唐山人,一口唐山口音。在延津人听起来,湖南麻阳话和河北唐山话皆难懂,但相对而言,小韩的唐山话,还比老胡的麻阳话好懂些。正是因为这个好懂,给延津带来了麻烦。小韩一到延津,就对延津生了气。生气不是说延津民风不淳朴,延津被老胡调教了三十五年,已开始路不拾遗和夜不闭户;或是过去的县衙成了木匠铺,里里外外皆是刨子花油漆味,呛着了小韩。而是小韩生来爱说话,小嘴不停,一天不吃饭死不了人,一天不说话就把人憋死了,每天断官司之余,爱给民众讲话。小韩的唐山口音大家又将就能听懂,小韩就更要讲了。小韩是延津的县长,本来啥时想讲,啥时就可以讲;但几场话讲下来,小韩对延津的民众彻底失了望。话是能听懂,但话里的意思听不懂。为了一个懂字,小韩决心办一座民学。讲话先从学堂讲起,再普及民众。但当时的延津,除了乡下稀稀拉拉有几处私塾,县城竟没有一座学堂。老胡县令当了三十五年,只顾打桌椅板凳和箱子柜,倒把学堂的事给忘了。但现盖一座学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盖学堂需要钱,延津是个穷县,急手现抓,一时哪里抓得来?就是现成有钱,没有一年半载的工夫,盖不起一座学堂。小韩等不得,只好因陋就简。延津有一个天主教教堂,能容三百来人做礼拜,天主教教堂的牧师是个意大利人,本名叫希门尼斯·歇尔·本斯普马基,中国名字叫詹善仆,延津人叫他“老詹”。小韩让人在教堂门口贴了一张告示,教堂就变成了学堂。老詹跑到县政府找小韩:

“老李在家里摆的不是八仙桌,是县令。”

老马:

天主教会,当时在中国还很有势力,官府也让三分;老詹以为这话会吓着小韩,没想到小韩拍了一下腿:

“一个二半糙子,活能做好吗?是因为他过去当过县令。”

“县长,这玩笑开不得,你要这么弄,我到开封教会告你。”

又说:

“老胡还在为当木匠发愁。”

又说:

“老胡还没歇着。”

“老杨家有一人在县政府,不耽误老杨家做豆腐;等老杨家的人从县政府出来,再回头做豆腐,老杨家的豆腐,不就成老胡的八仙桌了?”

延津人半夜从津河上走过,看到桥下老胡家还灯火通明,往往感叹:

老詹:

“世上的木匠千千万,但当过县令的木匠,也就老胡一个人。”

“我昨天跟上帝商量了,他说他同意。”

又说:

小韩啧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