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泛海集团反做空案(十)(第1 / 4页)
…………
因为扩张,天平超市的负债率其实是相当高的,短期借款七八十亿,应付债券也有几十亿。
经天平实在无法,没有银行肯贷给他,天平多个新超市的建设项目都停止了。可工地停工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每一天都浪费人、浪费钱,连大房地产公司都撑不住“工地停工”,这完全是恶性循环。
可经天平完全低估了泛海集团对天平超市的深重影响。
按天平的净利润,也不满足继续发债的条件。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银行和供应商都“落井下石”,有些长期的供应商允许天平再欠一阵子,非常够意思、讲义气。
因为脱离泛海集团,“天平”瞬间遭遇危机。
对其中最大的一个供应商,在谈谦的联系之下,经鸿跟对方的老总打了一个音频电话。
何况,若危机真愈演愈烈,经天平的“天平”股份也很难再转手出去,甚至说,若欠款被强制执行,账户被强制冻结,“天平”可能最终坍塌,全部股份变成废纸。
“朱总,”经鸿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话,“有句俗话,叫作‘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供应商们也是一样。与其他超市一样,天平超市也会拖延给供应商的各种款项。这些供应商们“相信”天平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天平超市与泛海集团的关系。零售行业是典型的高营业额低利润,零售商拖欠欠款也算行业的“潜规则”了,甚至一年半年都还不上。
最后有人告诉经天平说:“可以找找清辉的周总。作为泛海的老对手,清辉可能借给你钱,帮助你们周转资金、度过危机。泛海、清辉账上都有大量现金,有这个能力。”
换句话,凭“天平超市”本身的营业额、净利润等等,其实并不足以获得银行这个数字的贷款额。各大银行之所以肯借给“天平”那么多钱,而不担心“天平”还不上,很大程度是考虑到天平超市与泛海集团、与经海平和经鸿的关系。
经天平也只好照做。
一旦经天平被列为失信人,对他儿子的影响也会非常大。
朱总:“……”
同时,各供应商听说了天平超市的情况后,也纷纷来催促打款,所有新货压着不发,其中几家急了,甚至发了律师函、写了起诉状,警告天平说他们就要起诉了。
赤裸裸的一句威胁,朱总却无法抗衡。第二天,那家公司就加入了“催促还款”的行列。
经鸿安排助理谈谦通知“天平”各贷款方,泛海集团与天平超市已经没有任何联系,而“天平超市”在各大行其实都是有借款的,超出实际偿还能力,当时那些贷款协议其实也有“泛海集团管理天平”的相关条款,可经天平却没大注意。一时间,几家银行都重新审核了“天平超市”的贷款情况,并且表示天平情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要求“天平超市”立即归还一部分贷款,至于还没放的部分,自然也就不放了,毕竟项目贷款是一笔笔放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