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生根》(十七)(第2 / 5页)
警局里的这段内容谢兰生在北京市区的那几天已经拍完。他请自己在海淀区当警察的朋友帮忙,在派出所的审讯室抓紧时间拍了这段,并没有走正规流程。有些幸运的成分在。
谢兰生按“传统规矩”给每个人都备了花,不过是假花。前不着村后不着点他也没法买到鲜花,于是,在市区里的那几天他去商场买了假的,藏在自己的箱子里,只等杀青拿出来用。
人在这个尘世里走,走着走着就会散了。
至此,影片杀青了。
等吃完了这“杀青宴”,囡囡就要回到老家,等谢兰生在电影节卖出版权“一鸣惊人”。祁勇会在北京逛逛,然后再去深圳看看,想独自行动,谢兰生想掏钱买票祁勇却说“算了算了”,他想坐飞机,不想坐火车,这六星期相处下来他也不想逼谢兰生了。岑晨则要回老家跟朋友们开MTV的公司,顺便等着谢兰生下部电影的录音邀请。至于莘野,中美两国都有公司在邀请他加盟影片,他还在考虑,一个月后会去上海跟人谈谈合作可能,暂时留在谢兰生这。
…………
“嗯。”谢兰生又拿出两朵给祁勇和岑晨两人,说:“祁勇,岑晨,谢谢,你们两个的工作比我预想的出色太多了,希望以后还能合作。对了,祁大摄,我可以陪你去深圳好好感受祖国变化。”
这个时候,北京城有“三刀一釜”的说法在,用来代指名气最大、价格最贵的四家餐馆,而“一釜”就是“山釜餐厅”,谁要去了能吹好久。它就建在西海湖畔,地处一座山上,古色古香,与西海的湖光山色相映成辉融为一体,谢兰生去过一次,觉得很不错,能吃韩国烧烤,还能吃韩国火锅,非常洋气。《生根》剧组现在没钱,但谢兰生总惦记着带所有人去坐一坐,“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莘野敛眸看看假花却并没有特别嫌弃,哂笑一声儿:“行,挺好。四季不谢,一直开着。”
…………
谢兰生又拿起一朵,给莘野:“影帝,谢谢,说真的,我一开始真没想到你能同意加盟《生根》。你的演绎给‘王福生’这个角色增色好多。”
众人彼此看了会儿,不得不说再见了。
这个结尾十分惨烈。可谢兰生一直觉得,观众就像一台已经陈年生锈的老机器,不是沉重的敲击根本不足以让它运作。很多出于“敲击”目的的作品都会采用夸张甚至惊悚的手法,比如五四时期的一大批。
谢兰生把相机掏出来请老板拍摄照片,又对大家承诺说他会把照片冲印11份给所有人都寄一张。
1991年,大部分的电影成片基本就是分镜顺序,后期剪辑做些调整,不大会对电影胶片的顺序做大刀阔斧的修改。谢兰生的电影基本也遵循了这一习惯,但要排除少数场景,比如两个内景场次,再比如结尾的这一幕。
欧阳囡囡、助理小红以及两个小女演员面对分别最为伤感,一一拥抱所有的人。大家彼此感谢、祝福,终于,在新街口的繁华中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他们散落在北京街头的人海里,也散落在更广义的人海里。
晚上果然吃西安菜,在新街口“西安饭馆”。这里菜色十分地道,是西安店和泡馍馆的师傅们一起开的,清真菜和羊肉泡馍全都可以算作一绝,加上门口的电烤串,在北京曾名噪一时。据说,毛主席和彭元帅总专程到那吃泡馍。谢兰生觉得西安饭馆价格公道,适合他们,而且也算特色餐厅,知名度高,当杀青宴的餐馆儿还是可以凑合凑合的。
欧阳囡囡有点泪光:“谢谢谢导。我想继续当演员。”
这里味道确实不错,囡囡吃到油不离手,美国回来的祁大摄也连头都不抬一下,只有莘野,穿着一件无烟煤色的衬衫,一点一点地吃肉,一点一点地喝汤,谢兰生只觉得对方在吃什么西餐似的,比如……嗯,麦当劳。
他先送给欧阳囡囡:“囡囡,谢谢,都结束了。刚才说的全是假话,为了气你,事实上,你是我见过的最有表演天赋的姑娘了。不要忘了读书写字,希望有天我们能在别的电影里看到你。”他一边说,一边拿出临别赠礼——一本字典,一本词典,还有几本现代诗集。
风卷残云地吃过饭,众人交换联系方式,约好以后有机会时再到北京来次聚会。大家都有一些伤感,一起回忆了《生根》的拍摄过程、诞生过程,每一场戏每一顿饭、每个挫折每个困难,一直说到餐厅闭馆。他们11人牢牢记住了相处的全部细节,到老板娘来撵人时,每一个人都紧盯住剧组里的其他“战友”,并试图在心里刻下这些人的样貌五官,因为,他们心里其实知道,一旦分离,下回再见就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