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3 / 3页)
昙山知道自己确实不如他的师父,不是修为不如,而是心境不如。
于是那不见底的欲海中,便又多了一个属于佛子的欲望:他竟曾有一瞬欲望,欲望有个人能一世无忧,一世快活,一世不知,悲苦为何。
“…………”
可看这和尚的表情……挽江侯偷偷觑了身旁人一眼,心道这和尚虽说惯常没什么表情,但看得久了,也多少能看出来,这就不是个在想正事的表情。
长到十余岁时,昙山与师父论法,亦曾将自己的疑惑直言相问。
昙山倒也不是在想什么闲事,而是觉得识海有些不安宁。
“师父,您不入世,如何懂得众生?”
“这世间有善有恶,但总归善比恶多,”妙常以白话释道,“你主修眼识,待有日勾连天下佛像眼目,便自能看到,跪在佛前的人,有为自己求的,也有为他人求的,为天下求的,并非全是一己私欲。便是一己私欲,也不过是想把日子过得好一些,哪怕是佛,也不会去苛责。”
“你说你师父喜欢吃葡萄,那你呢?你有没有什么喜欢的东西?”
“因为不是佛,所以不知道佛的心思,”老和尚逗完了徒弟,正色道,“我只能给你讲一讲人的心思。”
“…………”
“…………”
修眼识未必比修心识轻松多少,这人间事,众生愿,看到了就是看到了,心中业力欲海,稍加松懈便是暗流汹涌。
既修心识,便可勾连天下佛像心意,便连昙山都不晓得,佛高高端坐在佛龛之上,广受千万人叩拜之时,心里想的是个什么。
幻境中僧人无暇深想,现下细思起来,便知识海不宁,是因为自己生了一丝私欲——沙场幻境之中,眼见挽江侯骁如修罗,却又刀刀空斩,僧人并非无知无觉,而是一眼望去,便觉心中一痛。
“众生相”是一门功法,可也有不同的修行之道:师门代代传承,多如昙山一般修行眼识,他的师父修的却是心识。
那一丝私欲,正在这一痛间汇入欲海,想再把它自无边欲海中捞回来,却是捞不得了。
“算了,当我没问。”
“……为师是人,不是佛,”做师父的终于开口,含笑摸了摸自家徒儿的光脑袋,赞道,“真圆,骨相不错。”
于是便又两厢无话,并肩走去山脚取马。
“您既修心识,那么能不能告诉徒儿,”妙常不答,昙山却仍要问,“佛如何想这世间?”
挽江侯不说话,是因为还在琢磨那枚印,顺便想起了自己那个不知有几分靠谱的身世——二十六年前,夏秋之际各地确有灾祸频生,种种异象之中,唯一吉利的那个正站在这儿活着喘气——昙山曾说他的神魂似是异于常人,若当年的天地异象与印有关,难不成自己也与那枚印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