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大传(全14册) 第六回 01(第1 / 2页)
十足一个硬钉子碰了回来,可是曹震并不觉得难堪,像这样的事是常有的,只要出于善意,话就没有白说,因为曹頫心地忠厚,自会觉得侄儿是在爱护他。
“我辛苦一点儿,算不了什么,只要公事上不出岔子,比什么都强。”曹頫又说,“如今到底不比从前了!李家的前车之鉴,如果视而不见,那真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话说得很重,曹震不能无动于衷,一时倒起了个争口气的念头,默默盘算了一阵,命心腹小厮贵兴,将缎机房、布机房的执事,唤了来有话说。
缎机房的执事韩全,随着贵兴来了,布机房的执事却不曾来。曹震先为大红缎匹不能如期织造,发了一顿脾气,然后问道:“到月底,究竟能赶出多少来?”
“尽量赶。”曹震停了一下说,“万一赶不齐,船先走,短多少起旱加运,必能补足。”
水路慢,陆路快,曹震的办法是可行的。但是,“这一来,水脚不又多花好几倍吗?”曹頫问。
“也有限。”曹震赶紧换了个话题,“倒是八千匹毛青布,无论如何赶不齐,不过,也有法子——”
“什么法子?”曹頫打断他的话说,“以少报多可不行!”
曹震愣了一下,然后装出毫不在乎的神情说:“也没有什么不行!总共四万五千匹布,是一年的用度,哪里过个年就都用完了?短个一两千匹,开春补上,有何不可?”
三处织造皆以织“上用”缎与“官用”缎为主,此外,三处织造各有特办事项。大红缎子,包括制蟒袍所用的绣缎,以及礼部所用的诰封绣轴,归江宁织造承办;纺绸、绫绸归杭州织造承办;太监、宫女、苏拉、匠役所用的毛青布,归苏州织造承办;但以三万匹为限,超出之数,归江宁、杭州两处分办。这年内务府通知,毛青布须用四万五千匹,江宁织造额外承办八千匹,限十月底以前解到备用。
解送缎匹有特殊的规定,凡“上用”缎不得由水路进京,因为船从运河北抵清江浦,须入自西而东的黄河,东行数十里,再向左折入“运口”,循河北上,名之谓“借黄”。黄河多险,万一波涛覆舟,“上用”缎匹漂散,落入民间,殊多未便,所以解送“上用”缎,规定必由陆路。
三千匹“官用”缎、八千匹毛青布,加上进贡与送礼的仪物,当然只能由水路运送。十五条船早已调齐,只待装载,可是距起程之期不过十天,而八千匹毛青布还只织得一半,“官用”缎亦未备办妥当。
“怎么办?”曹頫真有些着急了,“官用缎说还短好几百匹,而且织好的也有毛病——”
“毛病不大,”曹震抢着说,“内务府缎库上打个招呼就过去了。我特为派了库使萧林押运,他是缎库出来的。”
曹頫不作声,好久才冷冷地说了句:“反正‘炭敬加丰’就是。”
曹震不敢再多说,也不必再多说。他知道他这位四叔发过牢骚就没事了。
为了想讨曹頫的好,他说:“四叔,有件事我早就想说了,水陆并行,反正是在通州会齐,四叔你何不由水路走,舒服得多。”
水路除了“借黄”那一小段危险以外,第一,不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地赶路;其次,没有风沙颠簸之苦。坐船比坐车确实舒服太多了。
但是,曹頫却说:“我不敢贪图舒服!解送上用缎,岂可不跟着上用缎走。且不说中途出了岔,也于礼不合。言官奏上一本,说我轻慢不敬,试问我何以自解?”
“他能办得妥当吗?”
“没有什么办不妥当的,只要‘炭敬’加丰就是。”
“老是打这种主意,也不太好!”曹頫绷着脸说。
“那有什么法子?多年下来的规矩,四叔又不是不知道。”曹震理直气壮地说,“关节不到,东西再好还是有挑剔的。四叔尽管放心好了,没错儿。”
“那么,”曹頫又问,“短好几百匹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