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李岩智激斗志,义军备战大同(第1 / 2页)
面对质疑与反对,李岩面不改色,他深知说服这些将领并非易事,但他更清楚,唯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眼前的困境。于是,他开始详细分析大同的守备情况,提出一系列周密的计划与策略,试图以理服人,以智取胜。在他的言辞中,既有对敌我形势的深刻洞察,也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渐渐地,马守应五人的态度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
“诸位将军,怕是误解了本帅的初衷。”李岩语调平和,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我虽承蒙闯王错爱,委以重任,但自知才疏学浅,未能及时解决军粮之困,此乃我个人之过。因此,我决定亲自率领我杞县的两千子弟兵,踏上前往大同的征途,无论结果如何,也算是我对闯王知遇之恩的一份忠诚与报答。”
蔺养生闻言,眉头紧锁,不解地问道:“你既已决定孤军深入,又何须我等前来商议?”
李岩轻轻放下手中的大印与佩剑,目光诚挚地扫视众人,缓缓道:“今日召集五位大将军,实则是想将这份重担托付于更有德望之人。我意从诸位中挑选一位,接任陕西义军主帅之职,如此,我方可安心前往大同,亦不负闯王与义军兄弟们的期望。”
此言一出,马守应五人面面相觑,他们未曾料到李岩竟有此等胸襟与决断。在短暂的惊愕之后,他们意识到,李岩此举非但非逼迫,反而是对他们的极大尊重与信任。
米脂,夜幕低垂,李岩的行帐内灯火通明,映照出他沉稳的面容。五位革左五营的将领——马守应、贺一龙、贺锦、刘希尧、蔺养生,带着各自的风尘仆仆,相继步入帐内。他们虽为起义军中元老,却因文化程度有限,加之多年的战场磨砺,养成了不拘小节的性格,对李岩这位年轻的书生将领并未给予应有的尊重,入帐后非但未行礼问候,反各自寻座,气氛一时显得有些尴尬。
李虎见状,怒目圆睁,正欲发作,李岩却以眼神示意其稍安勿躁,自己则从容起身,向众人深深一揖,声音清朗而有力:“李岩在此,参见诸位大将军。”此言一出,马守应五人面面相觑,随即慌忙起身还礼,口称“末将等参见大元帅”。
李岩此举,既展现了他的谦逊与风度,也巧妙地提醒了众人当前的职位与职责所在。他深知,要驾驭这群桀骜不驯的将领,仅凭威压远远不够,还需以理服人,以德驭众。
待众人重新落座,李岩并未急于就座,而是示意李虎将象征着大元帅权威的大印与佩剑置于案上。这两件物事,不仅代表着李自成对他的信任与重托,更是他统率军的三象征。马守应五人见状,神色各异,心中暗自揣测李岩的意图。
“诸位将军,”李岩的声音在帐内回荡,他的目光逐一扫过每个人的脸庞,“当前我军面临的困境,想必各位都心知肚明。粮食短缺,已是迫在眉睫的危机。若十日内无法筹得补给,军心必乱,我军数年来的努力或将毁于一旦。”
“李岩兄弟,”马守应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动容,“你此言当真?你真要以两千之众去攻那固若金汤的大同?”
李岩点头,眼神坚定:“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虽不才,却也懂得承诺之重。此行无论生死,只求无愧于心。”
马守应闻言,眉头紧锁,不满地反驳道:“此等大事,谁人不急?但延安、庆阳、平凉三府已几无余粮可掠,时间紧迫,又能从何处觅得粮草?”
李岩早有准备,他沉声道:“大同,便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据可靠情报,大同城内粮草丰盈,二十万石粮食、千万斤腊肉,更有王家与代王府的巨额银两,足以解我军燃眉之急。”
此言一出,马守应五人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但随即又被现实的阴霾所笼罩。他们深知大同乃军事重镇,守备森严,仅凭他们目前的兵力,无异于以卵击石。
“李岩,你莫不是要我们去做那无谓的牺牲?”马守应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怒意。
刘希尧与蔺养生等人也纷纷附和,质疑情报的真实性,更不愿让自己的手下成为李岩冒险计划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