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全集(中英对照) 正文 一. 如欲采蜜,勿蹴蜂房(第3 / 4页)
胡佛在紧急迫降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飞机的燃料。果然不出胡佛所料,他所驾驶的那架二战时期样式的螺旋桨飞机油箱里竟然装着喷气式发动机所用的燃油,而不是这种飞机应该使用的汽油。
当胡佛回到机场时,他要求见一见为自己准备飞机的机械师。那个年轻人正为自己的过错而自责不已,当胡佛走近他时小伙子不由得泪流满面。他的错误刚刚毁了一架十分昂贵的飞机,还差点要了3个人的命。
戴维斯根本不屑于给我回信,他只是把我的信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并且在下面潦草地写了一行字:“阁下态度之傲慢无礼,无以复加。”我的确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或许这也是我自作聪明所应得的斥责。但是,人的天性使然,我对他感到极度怨恨。虽然我一直羞于承认,可是这怨恨是如此的强烈,甚至于在十年以后得知理查德·哈丁·戴维斯去世的消息时,我的心中想到的依旧只是他给我带来的伤害。
因此,如果你我将来想要招致他人的怨愤,让人切齿痛恨几十年,甚至是耿耿于怀、不死不休的话,我们就可以放任自己做出几句尖酸刻薄的批评——无论我们是如何地肯定
这些话本身有多么正确合理。
当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务必要记住,我们要面对的不是一种充满逻辑和理性的生物,而是一种情感的动物,是怀着强烈的偏见、被骄傲和虚荣所驱使的人。
因为尖刻的批评,敏感的托马斯·哈代——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永远失去了执笔创作的勇气。苛刻的指责使得英国诗人托马斯·卡德登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米德看到这封信,他会作何反应呢?
可是米德并没有看到过这封信,因为林肯根本不曾把它邮寄出去。这封信是林肯去世之后在他的文件中发现的。
我做了这样的推测——这仅仅是我的推测——林肯写完了这封信后,站在窗边眺望,一边喃喃自语:“等一下,或许我不该这样急躁轻率地下判断。我在这宁静的白宫里坐着命令米德进攻,那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如果我到了葛底斯堡,我也像米德一样在上星期看到过血流成河的场面,我的耳朵也如他一般听到了伤兵和濒死者的哀呼呻吟,或许我也不会急着向李的军队发起进攻。如果我也和米德一样有着懦弱的个性,那么我会做的事或许跟他也没什么不同。不管怎样,如今木已成舟,无法挽回了,倘若我寄出了这封信,固然能够发泄自己的不快,逞一时意气,可是米德也肯定会为他自己辩解,甚至可能迫使他反过来谴责我。这会引发严重的负面情绪,损害他作为一名司令官的威信,甚至还可能逼得他干脆辞去军队的职务。”
于是,就像我上文提到的那样,林肯把信搁在了一边,没有寄出。因为此时的林肯已经从惨痛的教训中懂得了,尖锐的批评和斥责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无济于事的。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曾经说过,在他任总统期间,他白宫办公室的写字台上方,就挂着一幅林肯的巨幅画像。每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他都会往座椅后面一靠,抬起头仰望墙上那幅巨大的画像,在心里这样问自己:“如果林肯处在我眼下这种困境之中,他会怎么做?他会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年轻的时候算不上一个精明伶俐的人,可他后来却变得极有外交手腕,处世待人非常机敏老练,因此被任命为美国的驻法大使。他这样介绍自己成功的秘诀:“我从不说任何人的坏话……只说我知道的每个人的一切优点。”
任何蠢人都懂得批评、斥责和抱怨——大多数蠢人的确是这样做的。
然而要想做到理解和宽恕他人,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品格和自我控制能力。
卡莱尔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伟人的不同凡响之处,正是通过他对待小人物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鲍伯·胡佛是一名优秀的试飞员,经常在各大航空展上做飞行表演。有一次,当胡佛参加完在圣地亚哥举行的空展,驾机返回洛杉矶住所的途中,正如事后在《飞行作业》杂志中所描述的那样,飞机在300英尺高空时,两台引擎突然全部熄灭。多亏了胡佛高超的技术,使得他们终于迫降成功。虽然万幸的是无人伤亡,飞机却遭到了严重的损坏。
下次当我们再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就从口袋里拿出一张5美元的钞票来,看着钞票上的林肯头像,这样问问自己:“如果林肯遇到同样的事,他又会如何应对呢?”
马克·吐温经常会大发脾气,这个时候他就会写信发泄情绪。比如,他曾经写信给一个令他气愤的人说:“你所需要的就是一张埋葬许可证。只要你开了口,我绝对保证你会得到它。”还有一次他给一位编辑写信,提到有一个校对人员试图“纠正我的拼写和标点”,他用命令的语气写道:“这里一定要按照我的原稿来,让那个校对人员的想法留在他腐烂的脑袋里吧!”
写这些言辞激烈的信使马克·吐温心情舒畅,非常爽快。它们很好地发泄了他的情绪,也不会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伤害,因为马克·吐温的妻子会悄悄拿走这些信,它们永远没有机会寄出去。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希望一些你认识的人能够有所改变和进步,矫正他某些不好的习惯?那实在是再好不过,我深表赞同。可是为什么不先试试从自己这里开始呢?站在纯粹自私的立场上来看,改变自己要比纠正别人获益更多,同时可能遭遇的风险也要小得多。中国的孔子就曾经说过,“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那还是我年轻的时候,还有非常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我曾给一位在美国文坛享有盛誉的作家——理查德·哈丁·戴维斯写过一封极其愚蠢的信。当时我正准备给某家杂志社写一篇有关作家的文章,因此我致信戴维斯,希望他能够告诉我几条他的写作方法。在我联系戴维斯的几星期之前,我曾经收到一封来信,信的末尾附注道:“信系口述,未经重读。”这两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感觉写这封信的人一定是位事务繁忙的大人物。虽然当时我一点也不忙,但是我迫切地想要引起这位大作家戴维斯的注意,因此我给他写了一封简短的信笺,在末尾也注上了这么一句:“信系口述,未经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