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为父皇出口气(第2 / 5页)
改革是为了稳定大宋的统治,叫停也是一样。
在他看来,改革的代价已经超过了他的预期,那么自然没有改革的必要了。
“因为朕太着急了,导致新政仓促施行,各种问题丛生,反对阻力也非常大。当时和和西夏一战新败不久,西夏辽国虎视眈眈,大宋内部乱不得,朕只好叫停了新政。”
“那些人让朕处罚主持新政的范大相公,朕本来就对不起他们,如何还愿意处罚他们。
不过范大相公等人理解朕的难处,好多人都自请贬黜。”
官家絮絮叨叨的说了一大堆,赵兴也安静的听着没有打扰。
说到这里,官家停了下来,自嘲道:“也或许他们是对朕失望了吧。”
一个太监搬了个凳子放在官家身侧,赵兴上前,坐了下来。
“你们都下去吧。”官家摆手道。
殿内的宫女太监欠身行礼,退了出去。
官家打量着朝气蓬勃的儿子,有些出神道:“朕十三岁继位,刚登基之时,先太后为朕安排了很多明师,朕学的很认真,立志做个明君。亲政后一直为政以德,天下还算太平。
那时候朕其实有些自得,自诩即便比不上祖宗,却也没给祖宗丢脸。
赵兴依旧没有说话,这件事其实真说不好谁对谁错。
父皇有错么?
肯定是有的,错在立场不够坚定,错在没有预估到改革会引起的动荡。
父皇说他立志做一个明君,在赵兴看来,父皇心里对明君的定义,其实是能够守好祖宗留下的基业。
简单来说就是大宋的江山。
可是和西夏一战后,朕才发现这一切都是表象。朕亲政后,大宋每年税收都在增长,甚至超过了历代祖宗。然而和西夏一战失利后,光是抚恤就差点掏空了国库。”
“朕那时候很不解,太祖太宗曾多次北伐,那时候税收还不如现在,为何朕只是输了一场,就掏空了国库。
朕就去了解,才发现大宋各种积弊已经十分严重了。
朕就想这样下去不行啊,得想办法解决才行,就问策群臣。
范文正公说的最符合朕的心意,还提出了解决办法,朕就提拔他为大相公,让他主持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