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写一本书 5.一起算到我的头上吧(第1 / 4页)
网上好像看不到这一款。想来该是好东西都不会轻易挂在网上,又或者是在另外一些沈书现在不知道的渠道上面销售。
沈书一边跟着周眠,一边听她介绍。
工作室是刚搬到这里来的,为了能赶项目进度,所以先整理出几间录音室,其他间还在装修,录音设备也还在来的路上,至于办公室,目前是所有人混用,就连周眠也是跟着所有人待在一间大办公室里。
这句话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这间工作室现在的项目数足够客观,为此则需要搬家,至于另外一点,可能是周眠想要表达自己是个很亲民的领导吧。
其实这点倒不用她说,从和她的日常交流里,沈书深有体会。
录完demo,甚至都不需要试听,也不需要后期整理,因为周眠全程陪同,摘下耳机的瞬间,沈书就看到周眠一脸欣慰的鼓掌,想来该是很满意的。
配音工作吸引沈书的另外一点在于时间上,她没有早九晚五的固定时间,会根据各个演员的时间由导演进行排班,有时候甚至都不需要所有的演员都到场,线上,线下配音的情况也都时有发生。
在这个圈里,重要的是声音,因为观众是通过声音的演绎来感受场景的变化和人物情感的渲染,配音演员不需要像电视演员那样,必须面对面对戏,通过对手的情感变动来演绎当下的情绪变化。
其实配音也需要面对面,但更多时候是通过你对剧本人物的理解程度来改变自身的情绪,所以它的可操作性就变得更宽泛。
但为了剧集更加完美的展现,除非特殊情况,一般导演都会要求所有演员围读,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人物情绪,也更能表达好情绪。
总的来说,对配音演员的时间要求上要更自由一些,这点和现在还是学生的沈书实在不要太配。
把人送到电梯口,周眠拍着沈书的肩膀,让她准备准备寒假来参加培训营的事情,顺便还跟她说了下房子的事情,基本上没问题,等她通知就可以。
电梯下行的过程,远比上行要更让沈书紧张,本来该是尘埃落定的,但沈书却觉得肩头的压力更大了,一半是心跳,另一半是对未来忐忑。
站在商务大楼下,中午的暖阳落在商务大楼的墙上,折射出一层金光,视野里的大厦挺拔,宽阔,但视野看不到的地方,透着神秘色彩,那里藏着沈书的未来。
好容易来一回市区,沈书没有着急回学校,掏出手机打开手机定位,去找一家周眠之前推荐她去买录音设备的店铺。
录音设备有好有坏,沈书没经验,更不敢随便买,但也有在网上看过很多不同类型的设备,她怕自己选不好,但今天在工作室看过她们的录音设备后,沈书默默的把品牌名记下来,趁着等周眠的间隙,偷偷搜了一下。
她都计划好了,以后正式接戏,她完全可以在没有课的时候来,或者周末也可以来,等以后有钱了,可以在外面租个单间,购入自己喜欢的配音设备,这样看起来更像个社会人士。
周末的工作室里有新上的广播剧在录音,周眠进了一间录音室去和同事交代什么,让沈书一个人在门外先等着,透过门上的玻璃窗,沈书可以清楚的看到录音棚内不同分工的人。
有正对着台本念台词的演员,一窗之隔外的设备前,有两人分别坐在椅子上,一个在拨弄着机器设备,看起来像是在录音,而另外一个人拿着剧本在对细节,沈书看着周眠和那人打了个招呼,然后回头看一眼沈书,两人笑了笑,周眠就出来了。
“走吧,带你去另外一间”周眠在前头带路,拖鞋声在幽静的走廊间传开。
光洁的走廊,外加几何式的装修布景,本该是让人紧张的环境里,因为周眠的存在,没来由给人一种松弛感,也可能是因为周眠穿的很休闲的缘故,配上那双拖鞋,给人一种居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