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漫漫长路 > 译者前言

译者前言(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独立报》

还是因为“一个战争的故事”,他打了奥哈拉,奥哈拉背着威利,给威利心爱的情人格蕾塔写了一封信,揭发他在亚眠休整期间,和妓女睡觉一事。格蕾塔收到这封揭发信,给威利复信,要他澄清事实,但是她的信自然被奥哈拉私自扣下,威利一直蒙在鼓里。他被父亲拒之门外后,心怀最重要的唯一希望,去找格蕾塔,却看见格蕾塔在给一个孩子喂奶。威利第一次探亲时,格蕾塔和他在军营外的路边树阴下浪漫地做过爱,威利一去十七八个月,怎么算这都不应该是他的孩子。格蕾塔告诉他,她嫁人了,因为她看了那封揭发他嫖娼的信,她受不了。威利尽管对嫖娼的事儿已经向神父忏悔,可是面对冷酷的事实,又能怎么样?支撑威利在殊死的战场上活下去的唯一希望破灭了,威利此后成了一个没有家和祖国的人,偶尔唤醒的一点情绪,没有了质量,没有了根基。

令人折服的抒情笔调,巴里的长篇小说把读者领进了一个地狱般的无人地带,战争的真实疯狂在这里只能感觉到和理解到,却说不出口。

他的父亲是都柏林警察署署长,为了维护一方平安,对起义者相当憎恨。因为吃着皇粮,对王室效忠是他的思想基础。但是,威利亲眼看见军队打死了一个都柏林青年,杰西·柯万之死,促使他思考,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终于在一封信里,他替那个死在他怀里的都柏林青年和被枪决的起义领袖,说了几句辩解的话,触怒了父亲。他以为他和父亲从来思想一致,这次也不会有不能沟通的东西,他对父亲怒气冲冲的问责的信没有及时回复,本想回到家里和父亲坐在一起进行沟通,结果在他第二次短期探亲时,被父亲拒之门外。

——《观察家报》

威利在最后一章中,在胜利的曙光里,因为和德国士兵唱对歌,被循声射来的子弹打中,结束了短暂而年轻的一生。战争的残酷,这是最重要的一笔。这与其说是主人公威利·邓恩的悲剧结局,不如说是作家刻意的安排。这是要用一个普通士兵平凡而浪漫的死,告诉今天的爱尔兰人曾经发生过的悲剧,也是作者对和平的珍爱和呼唤。

《漫漫长路》于二〇〇五年出版后,几乎赢得了英语国家所有重要报纸的热烈欢呼和高度赞扬,以下摘取几例评论:

是的,威利就是这个样子。而他的样子,就是爱尔兰人的样子。

故事抓人,震人,悲人;不过最重要的是拒绝被遗忘。

“一个战争的故事”的直接结果,是威利认清了,他满腔热情地来拯救比利时的妇女,而他所在的英国军队的士兵却像德国人一样强奸比利时妇女。他认为正义的神圣的事情,一下子失去了它的光辉。他内心构筑的正义大厦开始倾斜了。

用阴郁的、美丽的、创新的、召唤的散文,巴里讲出了战争的污秽的真实。

不管多么恐怖的战斗,不管等待阶段多么让他丢人——撒尿或者拉屎——但是只要投入战斗,他就总能跟在先遣小分队之中,躲过枪林弹雨,顺利完成阶段性任务。在他们第一批爱尔兰志愿兵中,临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的连队只有三个人活了下来,表现得总是有点“熊”的威利,居然是其中之一。军士长说他活下来是“一个奇迹”,而英格兰少校斯托克斯说他“你就是这个样子啊,列兵”。

——《泰晤士报》

威利·邓恩依然回到了战场上,因为他还是一个兵,签了入伍条约的兵。战争没有结束,只要生命不止,他就要履行自己的承诺。这是爱尔兰人的一种性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非常艰苦,吃乱炖,喝朗姆酒,蹲茅坑,战壕病,冬天挨冻,夏天水泡……仅仅日常生活就足以摧毁意志薄弱的士兵。战斗的日子更加恐怖:狙击手的黑枪、敌我双方大炮的狂轰滥炸、一次又一次的瓦斯攻击、主动出击、被动防守、烂泥中攻夺高地、饥饿中蹲守战壕……威利一次次都挺过来了,但他不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往往在恐怖的想象中尿裤子,拉裤子,动不动就哭泣,流泪……这些物理反应,都是他脑子里的化学反应的结果。他胆小,但是聪明,时时事事想在前面,而且总以一个建设者的思维在思考,因此他对恶劣的战争环境的反应,就表现得很累,很复杂。除了远距离开枪射击打死的敌人,他只是在一次肉搏中亲自砍死过一个德国士兵,那还有德国士兵的一半过失:当一个身高马大的德国士兵跳进威利的战壕,掐住威利的脖子时,个子不高的威利本能地拔出短斧向上挥去,一下把德国士兵的防毒面罩掀翻,德国士兵立即被他们自己的瓦斯熏倒在地;威利的一斧砍去,只是尽早结束了他的痛苦。然而,威利深受良心谴责,不仅亲自把“他的德国兵”埋掉,还把德国兵的一枚瓷马雕像留下来做念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长篇小说中卓尔不群。一部小篇幅的大杰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