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第1 / 3页)
被军事法庭处决的杰西·柯万是威利·邓恩第一次探亲时认识的。认识的过程很有戏剧性,而他们在霍斯码头上船奔赴前线时更有戏剧性:他们刚刚登船,忽然通信兵飞马赶到,要他们重返都柏林。等他们回到都柏林,城里已经发生骚乱,有人在攻占包括邮政总局大楼在内的多处要害部门,而他们的任务就是镇压平息暴乱。他们是军人,军人必须服从命令,因此他们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同胞。
这就是爱尔兰历史上发生于一九一六年复活节的著名的起义。在历史上,这次起义是英格兰派来炮舰,在利菲河上对都柏林起义者占领的地方进行猛烈轰击,平息了暴乱,并先后把十四位起义首领一一处死。
威利和柯万都奉命参加了镇压起义军的活动,一开始全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威利以为是德国人打来了。后来,他们从传单上了解到,原来是有人要趁英格兰忙于欧洲战场的时机,实行爱尔兰的民族独立:“英格兰的危机就是爱尔兰的良机。”这是当时民族主义者最著名的口号。一些民族主义者还暗中给德国政府送过情报。
单一的局面一下子复杂起来。争取爱尔兰地方自治突然间成为一个落伍的观念,不值钱了,没有号召力了。但是,在前线喋血的士兵,自然还是反对起义者的,认为他们在添乱。士兵们在前方吃苦,受累,流血,死人,他们却在后方制造流血,应该立即遭到镇压,并为英国军队平息都柏林的骚乱而叫好。然而,随着一个个著名的起义领袖被处决,国内民众的情绪发生了变化,前线的爱尔兰士兵的情绪也开始发生变化。他们认为不应该杀那么多人,或者根本就不必杀人,而被杀的还都是爱尔兰的优秀人物。一般士兵只是处于一种矛盾状态,杰西·柯万却钻了牛角尖:“可是,那些穿军装的小伙子把另外那些小伙子打死了,我不会穿了这同一种军装服役。”他不仅自己拒绝继续服役,还向别的士兵宣传他的观点。这是在动摇军心了,在英国军队前线最吃紧的时候,柯万必死无疑。
这一背景导致了杰西·柯万的死;杰西·柯万的死,导致了奥哈拉对威利倾诉了一个战争故事。然而,主人公威利·邓恩在这样的背景下承担的命运,自然要比任何事情都更复杂,更沉重。
一
“这只是一个故事,威利,一个战争的故事。”
这句话是书中主人公威利的朋友奥哈拉对威利说的。这句话出现在书中第十三章里,而这章主要就是由奥哈拉向威利讲了“一个战争的故事”,说的是:在英国军队和德国军队拉锯战的区域,一个排的英国士兵走进德国士兵刚刚扫荡过的村子,他们发现全村人都没了,连鸡狗都横死街头,十分恐怖。这时,他们看见只有一个女人活着,被捆绑在一个挽具上,但这个女人更加恐怖。她的额头被德国士兵用匕首刻下了“德意志”三个字。她的舌头被割掉了,扔在一旁的草地上,像“一个婴儿的嘴”。她的黑裙子被撩起来,露出红红的屁股。显然,这个比利时女人被德国士兵轮奸了。英国士兵决定把这个比利时女人救走,便由奥哈拉和另一个士兵帮助她,其他士兵在前面开路。但是他们遭到了德国部队的袭击,一个排士兵都死了,只有他们三个跑出危险地带,钻进了一个战壕。那个士兵认定都是因为营救这个女人,同伴们才都被敌人打死,于是打了这个可怜的女人一拳,接着撩起她的裙子,把她强奸了。
“你在干什么,彼得?”
“这才是要命的事情,你看。我没有干什么事情。我帮助按住了那女子的肩膀。耶稣·基督啊,我至今也不知道为什么。”
三
“一个战争的故事”的直接结果,是威利认清了,他满腔热情地来拯救比利时的妇女,而他所在的英国军队的士兵却像德国人一样强奸比利时妇女。他认为正义的神圣的事情,一下子失去了它的光辉。他内心构筑的正义大厦开始倾斜了。
威利追问朋友,朋友彼得·奥哈拉如是忏悔。威利受不了朋友的恶劣表现,当下把奥哈拉揍了两拳。奥哈拉没有做任何反抗,但是他还是受不了最好的朋友如此的蔑视,事后伺机暗算了威利一下,彻底毁掉了威利内心的一丝生存下去的光亮,不过这是后话了。
尽管作者用了全书最长的一段文字(近两千字),让奥哈拉一口气讲出了“一个战争的故事”,让主人公——自然也让读者——难以承受,其冲击力和象征性也确实足够分量,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么这本关于战争的书,还是没有根本性升华。为了窥见这本书的深度,我们不妨看看“一个战争的故事”必须由一个士兵讲出来的理由。
二
奥哈拉是普通一兵,每逢战斗特别紧张与恐怖的时候,他习惯呕吐。这次不是呕吐,是倾吐,向自己最好的朋友倾诉内心再也装不下的秘密——协助那个士兵实施奸淫,原因却不是特别恐怖的战斗,而是威利的一位同胞,杰西·柯万,被战地军事法庭定罪,枪决了。奥哈拉在一起奸淫罪中助纣为虐,罪过不轻,一旦被发现,军事法庭不会放过,他本该藏在心里,却向朋友倾吐,可见他受到的冲击有多么大,多么不堪承受。那么,这个杰西·柯万是因为什么而被战地军事法庭枪决了呢?这个背景对最早奔赴欧洲战场的爱尔兰士兵,确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背景。
一九一四年八月,世界大战爆发,战场在欧洲大陆,岛国英国不甘寂寞,借口拯救比利时的中立国地位,很快参与到战争中。但是,打仗是要死人的,英国自然不愿意本国的年轻人消耗过多,因此从殖民地和所属国招募了大量雇佣兵。为了招兵顺利,英国除了发放军饷,还得承诺一些别的好处;就爱尔兰而言,批准爱尔兰地方自治就是这样的好处,但是要等到大战结束后才能生效。爱尔兰为了这一许诺,数十万热血青年应征入伍,到前线打仗。威利和奥哈拉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报名参军的,是第一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爱尔兰志愿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