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鹳雀楼(第3 / 4页)
……
淮南。
自寿春被曹操夺得,袁术的一日过的是一日不如一日,尤其是在淮南之地爆发旱灾后,袁术连军士的粮草都难以筹全,导致麾下士卒处于饥寒交迫当中。
而军士虽苦,可却比不得江淮的百姓,江淮一带当下是民不聊生,原本炊烟相望、民生富庶的淮南之地,许多郡县都断绝了人烟,甚至于爆发了人吃人的惨剧。
治下民不聊生,赋税不足。在江淮苟延残喘的袁术的日子自是越发不好过了,由于拿不出足够的粮草,他麾下的军士部曲纷纷叛逃,离袁术而去,以求一线生机。
王邑索性就破罐子破摔,只要能保住家族和富贵,他打算对面前的明公听之任之,毕竟素来听闻这位大司马仁德无双,乃当世的长者,想来夺了他的河东太守一职,肯定会从其他地方补偿他。很快,正如王邑所推测的一样,刘璋出言抚慰他道:“卿随我往长安居,自当有所任事,不至于空耗才学,虚度青春,吾意以卿为雍州刺史,卿可愿担此任。”
“邑唯明公之命是从。”王邑继续摆出顺服的态度,眼下他是投刘心念起,刹时天地宽,任由刘璋摆弄处置。
抚慰完了王邑,刘璋摆开了一场宴席,宴请起了河东一众官吏,同时在宴会上,他宣布任命法正为河东太守,贾逵为河东长史,对河东之地的人事进行了调整。
居于安邑数日,除却更换河东太守的人选,刘璋做出了迁徙河东望族卫、范二家到关中的举措。
这里刘璋并非是强逼着卫、范二家迁徙到关中,而是问询了卫固、范先二人的意见,意料之中的,卫、范二人同意了迁徙一事。
就如雷簿和陈兰,二人在袁术衰败灭亡的局面无法扭转的当下,施施然的叛逃袁术,奔赴到了灊山落草为寇。
随着军士、将校不断地叛逃,袁术的形势越发的衰败,已经到了袁术集团难以维持的地步。
而今的建安四年,袁术在近乎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竟是打算投奔从前的部曲雷簿、陈兰,只是为二人拒绝了。
“匹夫、竖子。”袁术对着从雷簿、陈兰处返回的使者破口大骂道:“枉我平日里对他们是那般的善待,狗马、锦绣、金银财帛是样样不缺,可乃公一时不济,他们竟是坐视不管。”
毕竟河东作为关中的屏藩,明眼人都看的出来,河东早晚城外袁绍和刘璋激烈斗争的战场,家族留在河东,对卫固、范先二人来说,一个不好就是家族倾覆的下场,当然是迁入关中保全家族为上。
此外关中地广民少,卫固和范先也用不着担心没有足够的土地来供给他们的家族,同关中的土人因为土地的问题发生冲突。
在安邑停留几日后,刘璋继续了前行的脚步,他来到了东垣城,接着由东垣向绛邑县而去,而后继续往前,离开了运城盆地,来到了临汾盆地。
他望着流窜不息的汾水,见到了峨嵋塬,也即是后世里的玉璧城所在地,当然,眼下峨嵋塬上只是一片空地,没有什么城池筑起。
‘高欢快乐城。’刘璋眉眼一弯,露出了一个坏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