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知会议:一个都不能少(第1 / 2页)
石头刚工作时,有一次召开领导班子工作务虚会议,领导走过来问我:“这么重要的会议,怎么没有宣传部门的记者来报道?”石头顿时蒙了,因为觉得务虚会是内部会议,好像不需要宣传报道,石头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安排会务上,却忘了请示领导是否需要新闻报道。
三是外地的分支机构。不少单位在外地都有分支机构,这些机构往往自成体系,又与总部相距遥远,平时与办公室来往并不多,颇有些山高皇帝远的意味。有时会议召开的急迫,上午12点通知下午14点开会,分支机构即使再快马加鞭也难赶得上,有些办公室同志就自作主张,通知会议时把这些机构跳了过去——反正你也赶不上,我何苦浪费这一通电话呢。
除此之外,确定参会人员还可能有其他特殊情况,比如对应到会的缺额人员由谁来补替?需要哪些人员列席?需要哪些部门在会上发言汇报?专题会的所谓的相关部门是哪些?
办公室人员应根据领导的原则指示和要求,经过通盘考虑后提出与会人员名单。一般要考虑这些因素:
一是工作的实际需要,研讨议题涉及的工作具体是哪些单位负责?哪些单位参与?需要哪些单位辅助?
二是惯例,以前有没有开过类似的会?类似的会议请了哪些单位和人员参加?都发挥了什么作用?
三是领导意见,领导有没有说过请某某单位也参加一下?请某某人也来提提建议?请哪些人听听会?
1.先别着急发通知
想开好会,人先得到齐,人要到齐,通知这个环节就很重要。要想做到通知会议不遗漏,开好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重点并非迫不及待地把通知洒向五湖四海。石头建议,充分酝酿,提出参会名单,分毫不差地确定参会范围才是第一步。
会议的类型是很多的,可以数上几十种。主要的有例行工作会议、专题性会议、联席性会议、部署工作性会议、总结性会议、座谈会、代表大会、代表会、表彰会、动员会、现场办公会、经验交流会、电话会、电视会、广播大会、报告会、研讨会、招待会、碰头会、常委会、全委会、恳谈会、团拜会、听证会、小组会,等等。
会议类型不同,参会范围也是大相径庭。会议应该由什么人员来参加,有时候有明确规定,比如常委会就是党委常委,常委扩大会议就要纳入政府、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党委全委会就是全体党委委员;
有时有约定俗成的惯例,比如全体干部大会就是全市处以上领导干部,春节团拜会就是需要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离退休老同志代表等;
总之,别一听要开会就迫不及待地发通知,注意先提出名单,请领导审定后再发通知。
2.会议通知容易遗漏的几类人群
在办公室工作,下发会议通知时,遗漏相关人员和单位的情况并不鲜见。会议通知漏人,在办公室算得上重大事故。轻则会给有关单位和领导留下粗心大意、办事不力的坏印象;重则贻误重要工作的开展。石头在工作中发现,有几类参会人员特别容易被通知遗漏,在这里提出请大家重点关注。
一类是老领导。在职领导一般大家都不敢忘怀,但老领导退出领导岗位了,不参与工作了,有时办公室关注的就不够。比如传达上级相关精神时,时常要召开某某级别以上干部会议,这时一般是把达到某一级别的退休老领导也包括在内的。毕竟,听取上级指示精神也是老领导一项重要的政治待遇,漏通知就是在政治上犯错误,万万马虎不得。
二是本单位新闻部门。开会是为了推动工作,开了会,会议精神的风就得吹出去,否则就成了自娱自乐。新闻单位虽然往往不在正式的参会范围里,却又必不可少,但往往容易搞漏。尤其是出去调研,到外单位开会,不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就更容易遗漏通知新闻单位。
有时范围由领导具体点定,比如专题研究办公用房问题,领导指示请资产部门、后勤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有时领导仅提个框框,比如近期上级教育部门要来我校检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领导对参会人员语焉不详,只是笼统地说,把相关部门找过来议一议做好迎接检查的各项工作。
如果是会议范围有明确规定,什么人应当参加会议,会议的规模及其性质也有明确限定,这种比较好办,比如领导讲“明天开个中层干部会”,办公室同志只管把下属部门的所有中层以上干部通知到即可。问题是,有些会议的参加人员常常不明确,不好限定,比如前文提到的后几种会议,不可能让领导一个一个报出参会名单,这就要求办公室同志会前对参加会议人员提出建议,拟出名单,供领导审定。
尤其是有些会虽然以前有约定俗成的惯例,似乎清晰明了,但有可能这次开会时形势起了变化,或者领导又有了新的想法,如果不把名单拿给领导审定,就会出现纰漏。
石头所在的单位每年年末都会召开新年报告会,向全校师生员工通报学校事业发展情况。过去十几年参会人员都是以教职工代表为主,兼有少量的学生代表。到了2015年,学校领导提出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新思路,要求新年报告会参会人员应该以学生为主,教职工为辅,这样一来需要通知的参会人员就转了个大弯,惯例失效了,这时就要重新跟领导认真确定参会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