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电话的最高境界:让别人听到你的笑意与和气(第2 / 2页)
其次,用拖泥带水的“再见再见再见”“好的好的好的”结尾。如果双方都坚持“让对方先挂电话”,这时就会出现一个尴尬的空档期,事情说完了,电话还没挂,难道就以沉默对待沉默?石头发现有些人善于处理这种局面,不会让空档期冷场,他们的办法就是不断重复念叨“再见再见再见”“好的好的好的”甚至意义不明的象声词“嗯哼哈嘿”之类,显得极为依依不舍的样子,倒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刚到办公室,石头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接打电话。领导告诉石头,为什么先让你接打电话?绝不是说这个事简单、无足轻重,才让你这个新手干,恰恰相反,打电话是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接打电话,其一,可以迅速熟悉办公室的工作,搞清楚别人找你都是些什么事,你找别人又都是为什么事;其二,可以好好训练下怎么与人沟通,怎么沟通才能让人如沐春风。
最后,轻拿轻放。通话结束,终于可以挂电话了,有些人如释重负,啪的一声往话机上一扣,万一对方也是个讲究人,一直在等你挂电话,保不齐就被吓一大跳,还以为你有什么怨气无处发泄呢。所以说还是别甩电话,轻轻把听筒放在座机上,这个始终充满笑意的电话才算是最终打完了。当然,这里主要指的是座机,手机根本不涉及这个问题。
接打电话当然是典型的口语,但石头发现,对于大多数工作通话而言,要想让对方感受到笑意和热情,我们反倒是要在电话里多讲正式的书面语。
那些冷漠的、无精打采的应答声,一方面让人有些愠怒,距离感油然而生;另一方面总是让人对接下来要讲的事情信心不足。石头这时明白了,对打电话这件事来说,“要让别人听到你的笑意与和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内容的组织和表达更为基础且重要的要求。
举几个例子请大家自行感受一下:跟人打招呼,说正式的“您好!”是不是要比口语化的“喂”要好?应允别人的要求,说正式的“好的!”是不是要比口语里的“嗯”“啊”之类要好?表示自己已知晓相关要求,说正式的“明白了!”是不是要比我们挂在嘴边的“哦”“晓得了”要好?
说实话,连声应允的人也有可能掉链子,不声不响的人也有可能把事情落实得又快又好,但平心而论,电话接通的一刹那,还是发自内心的想听到带着笑意的声音。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工作通话具有很强的正式性,不同于小两口煲电话粥卿卿我我,工作通话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非谈情说爱,所以在工作通话中表现的越是严谨、正式,越是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安心。
后来,接打电话多了,每天几十上百通电话不在话下,量变产生了质变,慢慢琢磨出点味道来,人的表情,真的可以从电话里听到。比如,打电话给别的部门通知会议,有的人接了电话语气热情,连声应允,让人十分温暖安心;有的则慢慢悠悠说着话,甚至不声不响,这就让人提心吊胆,生怕他挂了电话就把自己通知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于是放下电话思前想后还是发去一条短信再提醒一下。那些温暖的,洋溢着热情的声音,大概就是领导所说的能听到笑意的声音吧。
<b>第五,依依不舍地收尾</b>
当时石头百思不得其解,什么叫“打电话也要让别人听到你的笑意与和气”?笑意是表现在脸上的,打电话又不是视频聊天,别人怎么可能看得到!即使我笑得把四颗门牙都露出来,别人也是注定观赏不到的呀!难道是要我一边打电话一边笑出声?这样会不会把别人吓到,觉得我该吃药了?
石头前面说到笑意和热情要在通话中一以贯之,所以挂电话的时候也不能是一甩了之。首先要注意的是,尽量让对方先挂,以防对方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内容。有时候石头给一些急性子打电话,说完一个事,刚张嘴想说“还有另外一个事”,“还”字还没说出口,人家就已经甩了电话,没办法,只能重新拨过去,挂得太快,容易给别人造成不便。
领导是资深的办公室管理大师,对于怎么才能接打好电话,他没有多说,只是反复对石头说一句话,一句十分抽象又看上去高深莫测的话,“打电话也要让别人听到你的笑意与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