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办公室挨骂怎么办(第1 / 3页)
有件事石头印象很深刻。一次,石头单位的领导携七八位部门负责人外出开会,一群人熙熙攘攘挤满了一辆中巴车。行车途中,领导忽然问其中一位部门负责人:老马,上次说的那个××预算的事,文件你们是不是还没报上来?马部长明显有委屈,张嘴就说:领导,我们已经……却突然顿住,好像又想起了什么,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悄悄凑到领导身边,耳语着什么,领导这才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有的时候更离谱,你什么也没做错,领导就是心情不好,见到你就有一股无名怒火从胸中升起,抓住点细枝末节的毛病也要叨叨半天。
后来石头才知道,人家马部长早就按相关规定要求报文了,是领导自己忘了。明明自己没有错,却懂得不当场声辩,充分尊重和维护领导的权威,悄悄私下汇报说明,老马的功力相当了得。
有的时候,错不在你,是沟通或别的环节出了问题,下级单位把事情耽误了,同事拖了进度了,结果领导竟然不管这些,劈头盖脸对你就是一顿唾沫横飞,搞得你满腹委屈却又无从诉说。
3.被骂也是机会,坏事能变好事
你可能要叫屈,这不是屈打成招吗?如果是我真的背了黑锅呢?如果完全是别人的责任呢?如果领导是无理取闹呢?还让人说话吗?咋能搞“一言堂”呢?
石头觉得,无论什么理由,面对领导的批评,尤其是在公开场合的批评,都先要应承下来。
道理其实很简单,不当场声辩不是要你混淆是非曲直,更不是让你永远闭嘴。而是,领导一方面当然代表他个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领导代表着单位和组织,代表着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和运转机制。
先不说公交车出故障根本不应当是迟到的理由,即使真碰上大事,地铁坏了、家里有紧急情况、临时被其他领导叫住了,这时候该咋解释?
权力来源于权威。当场声辩,无疑没有考虑到维护领导权威这档子事,在某种程度甚至意味着对领导力的侵害和腐蚀,而不仅仅是伤害领导个人的面子这么简单,哪个领导对这一点能泰然视之?
在办公室,谁也逃不过挨批评的时候。有的时候,确实是你做错了事,会议通知把人漏了,写稿子错别字连篇,交代的事情一拖再拖,领导当然绷不住要骂你几句。
石头觉得,挨了批评不当场声辩不过是基本素养,除了不顶撞不声辩,接下来如何在心态上调整、在行动上应对调整,才更考验办公室人的智慧和功力。
2.当场声辩就是作死
曾听过一位职场经验丰富的领导讲过,一次,他召开会议,内容比较重要。结果有一位参会人迟到了十几分钟,老领导当即批评他:“重要的会议怎么能迟到!”迟到的干部可能觉得委屈,当即声辩:“公交车出了故障,路上又堵,本来应该不会迟到的。”看到他自感委屈的神情,领导火气更大,批评得更严厉了:“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迟到!你不要申辩。”会议气氛骤然变得紧张起来。
那位老领导后来跟石头说,有些同志在“声辩”这个问题上就非常注意。又有一次开会,一位青年干部迟到了十几分钟,他照例批评了两句,她谦逊点头表示接受,过后老领导问她,才知道早上她送父亲急诊,到了医院做了安顿,马上就赶来开会,开完会还要赶去医院。家事为重,她完全可以不来开会,发个短信就行,但她还是顾全大局,虚心接受领导的批评。由此,领导对她更加信任,也会注意对她批评的方式。老领导觉得,这位年轻干部的表现才是一个成熟青年和优秀员工的良好典范。
类似的情况发生几次后,顶嘴的伙计们慢慢发现,这样做嘴上是痛快了,但工作上却麻烦了。领导和同事都觉得他是个刺头,很多时候不爱搭理自己,不仅工作上处处被动,而且人际关系也搞得很紧张。
当然,不主张“声辩”,不是意味着不能“申辩”,到了私底下,单独汇报一次,写个邮件,发个短信,把情况向领导如实陈述,争取他的谅解,这是理所应当的。
面对批评,有些办公室同志意气风发、年轻气盛,领导一旦批评,好像拿针扎了他似的,不管旁边是什么场合,有没有人,第一时间跳起来解释,绝不含糊,不管责任到底在不在自己身上,都要过过嘴瘾。单是辩解也就罢了,有时说着说着一言不合还会跟领导顶两句嘴,经常把领导搞得灰头土脸、下不了台。这就是那种一批就跳型、一批辩解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