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微信社交启示录(第1 / 3页)
如果留言没那么多,还是尽量抽点时间,单独给别人一个回复,哪怕只回复一个笑脸、一个大拇指,也都是一种你来我往,是对别人热情关心的回应和尊重。
这充分说明点赞并不简单,石头奉劝办公室同志一句,领导要是在朋友圈发了什么业绩和成绩,同事要是在朋友圈发了什么大事喜事,比如结婚、生子、晋升,有时间还是尽量轻轻的去点个赞吧。
其二,哪个领导都喜欢勤奋好学的部下,领导们看到你利用宝贵的休息时间还在钻研业务,还在提高素质,还在阅读思考,不心花怒放才怪。一害一益,孰轻孰重,掂量一下很容易得出答案。
3.回复一个笑脸也好
其一,对体制内的办公室人来说,你吃喝玩乐发多了,似乎和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有些不符合。当然,围观群众大多知道是你自己掏的钱,没有占公家的便宜,但谁能保证没有别有用心的人拿这个做文章呢,与其惹上这种麻烦,还不如低调一些更稳妥。
如果你发表了一个状态,能在第一时间回应你的人,是在乎你的人,对方往往已经是或很有可能成为你的密友或贵人。
2.点赞虽烦却真不能少
我的朋友圈里有位学生,在某单位实习结束后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追求理想者请进,贪图享受者莫入,愿我们永葆单位情、学生心、学习梦”这样深情的话语,我看过后就觉得这位学生是一个有理想、乐拼搏、讲感情的好苗子,之后总是看高一眼,朋友圈的形象投射作用不可谓不大。
不少人现在对微信上点赞这种“社交行为”嗤之以鼻,觉得微信朋友圈点赞之风盛行,点赞狂魔等层出不穷,点赞退化成了一种交流“快餐”、一种廉价的赞美。他们怒斥,是点赞导致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减少,朋友之间的交流渐渐被轻巧的点赞所代替,能寒暄的只字片语被点赞所概括,实际上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一个大活动搞完了,在朋友圈里简单回顾一下,感谢兄弟部门和同事的热情支持,感谢领导的大力指导和悉心帮助;一年的工作结束了,实事求是地谈谈得失,谈谈打算;单位又获奖了、小组工作又被表扬了,借机说说对单位的深情,对组织的感恩,等等,这些都是朴素而美好的情感,值得跟大家展示分享。
这种想法不无道理,如果能手动点赞或者留下一两句温情的话效果固然好,但在社交信息爆炸的今天,这样做的时间成本可是不小。
吃喝玩乐的场景数量在朋友圈里一般拥有压倒性优势,时光荏苒、寸阴是金,生活当然要好好享受,但对于办公室的同志们来说,多发读书写作的照片比游山玩水更提升档次。
对于这些给你点赞或留言的人,千万不能怠慢,你爱搭不理,人家自然感觉受了冷落,好似“一腔热血喷出来,比一堆牛粪凉得更快”,谁能受得了这委屈,明明热乎的关系眼看就要变冷。
<b>发布几张读书学习的场面和体会</b>
如果你的人缘好到爆,随便发条状态都有百十条点赞留言,实在没时间陪大家刷屏聊天,那就统一给大家一个回复,“统一回复,感谢关心”之类的,也算有个交代。
在朋友圈里发加班的照片无可厚非、理直气壮,这并不是一些人反感的高调或者虚荣,你牺牲休息时间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奉献和美德,让领导知道知道感动感动有何不可?
不抱怨,少吐槽是一方面,感性的展现自己对待工作的激情和远大理想,抒发一点对领导、同事的感恩也不能少。
尤其是有些人“晒”上瘾,一天好几十个状态,你怎么奉陪得起?点赞固然简单,却也代表了一种关注,表明了一种赞赏,意蕴还挺丰富。
办公室里年轻小伙子小姑娘多,年轻人最少保守、最富理想,应当有一股子虎气,有一种冲劲,这样的年轻人最容易得到领导的青睐。
你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当你自己发出一个状态,紧张的关注大家反响的时候,热火朝天的点赞是不是让你得意地笑,而无人问津的冷清是不是让你倍感煎熬,更别提网上还有那么些买“赞”的生意。
<b>抒发一点感恩和豪情壮志</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