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秘书工作手记 > 二、微信社交启示录

二、微信社交启示录(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实名制至少有以下好处:

头像是别人对我们个人形象视觉上最直接的感受。头像和网名一样也分两种,一种是真实头像;一种是虚拟头像。对于要打造自己健康微信形象的人来说,最好的头像设置就如同网名一样,是自己的真实头像,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建立信赖感的方式。

一次,石头连续几个通宵攻坚述职述廉报告,繁重的复制粘贴任务把文字搬运工的右肩压垮了。石头在朋友圈抱怨:“鼠标废掉了右手,酸痛难忍,总结季的悲剧!”校医院一位相熟的医生大姐马上私信石头,详细了解相关症状,还热心地为石头介绍了缓解肌肉酸痛的科学方法。当时石头就感动地哭了,大姐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

<b>用真实的头像建立信赖感</b>

这就是从朋友圈延伸到现实的关心,有些人刷刷屏,乐呵乐呵,一天也就过去了;有些人看似也是刷刷屏,乐呵乐呵,却悄悄把朋友圈的社交从天上落到了地下,从虚无做成了实体,明显要高出一筹。

这样的昵称完全是给他人增加负担,别人如果想下次很快找到你,就必须添加备注,假如一时忘记添加,就得翻查整个微信通讯录,万一你又没用真实头像,可能在微信里就永远找不到你了。真名不但能让人印象深刻,别人查找起来也更方便准确,何必整那些花里胡哨的昵称呢?

有些情商高的同志遇上加班的场景绝对不会放过,晚上热火朝天的办公室、桌面上堆积如山的材料、指向零点的时钟、下班路上冷清的街景和昏黄的路灯都被他们搬到了朋友圈里。领导看了是既感动又心疼,同事也是无不发自内心地为这些“中国好员工”点赞,情真意切地在下边留下或感动或表扬或保重的留言,一派和谐的景象。

4.从朋友圈延伸到现实的关心

微信上党派众多,以前曾有人戏谑的把微信众生分为晒娃党、鸡汤党、养生党等类别。石头建议,我们办公室同志如果非要加入哪个党,还是建议大家争先恐后地加入加班党吧。

人们在朋友圈中展示的情绪,通常都是相对浓烈的,一般性的事情犯不上拿到朋友圈里去说。

<b>上传一些加班加点的情景</b>

5.微信里说“在吗”为什么特别招人烦

二是保持虚拟空间和现实的一致性。有时石头想在微信通讯录里查某一个同事,搜了半天也没搜到,结果一个一个核对过去,才发现他用了昵称,昵称不仅和真名毫无关系,其中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字符。

每当石头在微信上收到“在吗”两个字,总有一股怒火从胸中一跃而起。“有事说事,在吗到底几个意思!”这种莫名的反感让石头自己都感到惊诧。

一是可以增强信赖感。在网络上,绝大多数人用的都是昵称,昵称在建立信赖感方面是没有任何优势的,而真名就完全不一样;换位思考,你见惯了一大堆诸如“风中摇摆”“风中狂舞”“风中凌乱”样式的各色莫名其妙的昵称网名,突然发现一个人的网名就是他的真名,是不是会对他的信任度会明显比别人高?这就是人性:在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里,都会认为一个敢于在虚拟网络上直说真名的人,是值得信赖的。

这是咋回事呢?以前聊QQ的时代,“在吗”基本是标配啊,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在电脑前面,只有先来一句“在吗”,才能把两个人拉进同一个时间维度里再沟通。怎么到了微信这,同样是通信软件,看着“在吗”就这么让人讨厌了呢?

发美食,那肯定是赶上了饕餮盛宴,半夜偷偷啃个馒头没几个人愿意发。发喜事,那肯定是从内心感到自豪,今早顺利上了地铁之类没几个人愿意发。发牢骚,应该是事情确实闹心,或者是碰上难事了,早餐去食堂买鸡蛋,鸡蛋却卖完了这种事一般来说还犯不上发朋友圈吐槽。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照片,最好找一个专业的肖像摄影机构去照一张。当然,如果你自己照,或者让别人帮着照,能照出同样的效果,也可以。用风景和卡通做头像固然有情调,对办公室同志来说并不提倡。但无论如何,能看清楚脸、认出人应当是个人头像的底线。

朋友圈虽然是个虚拟空间,但在形形色色的状态背后,人却是实实在在的,有生动的喜怒哀乐。朋友圈就像一个窗口,人的情绪时不时从里面飘散出来。

在办公室里,大家都希望自己的下属或同事是成熟稳重靠谱的人,假如某人整天挂一副小沈阳的头像,你觉得成熟稳重吗?石头觉得,办公室同志最好选择自己的真实照片作为头像。同时,在选择自己的真实头像作为自己形象照片时,最好选择那些西装革履、正装的照片,表情呢,当然是成熟稳重,既不死板,也不过于活泼最好。

有些人很注意从朋友圈中捕捉别人的情绪,适时地送上自己的祝贺、安慰、关心、认同或者是帮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