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秘书工作手记 > 八、秘书与领导的日常

八、秘书与领导的日常(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3.第一次陪领导出差,该注意点什么

<b>看点三:详细性、逻辑性</b>

领导们不把短信电话回完坚决不下车,小部分是在处理事务,大部分是在打理关系。事务和文件自然每天应当在办公室处理完,这是基础,仅仅做到案无积卷并没到位。文件处理完了,不一定代表“今日事今日毕”了,你每天还应该拿出一点点时间,检查一下自己的人际交往,这一天来,交往上的事处理完了没有?人际上的事理清楚没有?

“张局啊,白天在开会,没顾得上回你短信,你说的那个事我觉得吧,吧啦吧啦。”

体现到细处,就是,白天没回的电话都回了吗?白天没理的短信都回了吗?

什么事呢?回短信、打电话。

在某种程度上,人际的事比文件的事更不能拖,文件没有情感、没有想法、没有怨念,它可以等。但人有澎湃的情感、想法以及怨念,人只有更少的耐心和更多的愤怒。

快下班了,正在领导办公室说明天的安排呢,兄弟单位小刘的电话来了,毫不犹豫地挂断,结果晚上迫不及待地回家,早把小刘忘到爪哇国去了,结果第二天小刘兴师问罪来了:昨天电话想跟你打听个事,你也不回我,我还以为你对我有啥意见!我检讨不迭:哪能有啥意见。

白天忙得一头汗,正在会场门口签到呢,儿时的玩伴狗蛋电话来了,毫不犹豫地挂断,结果晚上晕晕乎乎回到家,早把狗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结果几天后狗蛋怒了,发来短信断交:你小子不理人!长本事了!石头道歉不迭:哪里长本事了,根本是忙晕乎了。

以往我们理解今日事今日毕,往往局限于事务性工作,或是文件,讲究的是“案无积卷、事不过夜”。

石头不行,没有这个习惯。

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节奏,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办主任栗战书的话说就是“快”。栗战书最近发表在《秘书工作》中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干工作要‘案无积卷、事不过夜’。总书记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的工作作风非常严谨,工作节奏也很快。报送给总书记的请示,不管多晚,即使到了夜里12点,第二天早上都能收到他的批示。”

有时单位晚上有活动,完事后石头跟车送领导回家,几次之后,石头有了新发现,领导们大多喜欢在车上干一件事,几乎一刻不歇。

一个兄弟曾向石头诉说他的烦恼:他感觉自己在单位办公室待久了,越来越有心机。过年给微信上所有的同事都挨个发了拜年红包。按照他们回复的速度,语气以及平时的态度把远近亲疏又重新码了一遍……做完感觉有很深的负罪感,这和自己原想的差太多了,感觉自己是个小人。

2.领导都喜欢在回家的车上干点什么

石头觉得这跟小人与否并无关系,人性本来如此,人就是喜欢亲近亲近的人,疏远疏远的人。保护好、维护好清爽的人际关系,大家可以学学领导们的做法,白天在忙顾不上手机情有可原,下班之后花点时间打理手机上等待的人际关系,坚持“无未读短信、无未回电话”,是对人极大的尊重,这也是今日事今日毕的一个部分啊!

领导给大领导汇报不是一句话完事。而是详细报告了主题、参加人员、事项、结果。篇幅快赶上一篇消息稿了,事情说得清清楚楚,来龙去脉详详细细,信息量极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分类明晰,一目了然。让大领导一信掌全局知天下,怎能不愉快!

车到楼下,领导甚至不着急下车,该回的电话短信处理得差不多了,才把手机塞进公文包,信步上楼去了。

又如李嘉诚,据说李嘉诚的办公室陈设非常简单,桌面上干净得一张纸都没有,因为多年来他坚持“今日事今日毕”。

“老王啊,下午在会场把你电话挂断了,你说的那个事我觉得吧,吧啦吧啦。”

但是,石头认为,其实今日事今日毕除了“事”不过夜的第一层意思,还应该有人际交往不过夜的第二层意思。

“刘总啊,刚忙完,你说的那个事我觉得吧,吧啦吧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