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我们不生产文字,我们只是文字的搬运工(第1 / 4页)
最近一段“时间智库”这个词很火,中央不久前还召开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会。办公室人摇笔杆子,也要注意借力打力,借助外脑、智库的智慧。现在社会分工精细化,隔行如隔山,有时候光搞文献研究,看来看去也把不准脉;还有些时候,时间紧迫,没有时间去做深入研究,这时就要跟专业人士热线求助,别人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有时一两句话就能点醒你。
比如,讲要接地气的:下了基层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也不行,只有到了“深水区”,才能抓到“大活鱼”;讲要关注民意的:碑不自立,绩由人传;讲要有长远眼光的:若是急功近利、寅吃卯粮,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明天”怎样就要打个问号了;讲要依靠集体的: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讲要长期考察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讲注重倾听民声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讲不能骄奢淫逸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我们经常看到记者撰写新闻报道,总会引用几句专家的话,某某专家表示、某某教授认为、某某学者分析,办公室人也需借鉴这种方法。石头前面提到的扶贫座谈会发言,后来就找到一位公共政策专家帮忙提修改意见,果然又发现了几处不当表述。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佛教界的活动。最近单位搞了一个佛教哲学论坛,领导需要去讲两句,让你给准备准备。你得提前研究佛教界的语言特点,大师们不食人间烟火,哪能像凡夫俗子一样直来直去?致辞讲到最后了,你不能按官方话语说,“祝大家工作愉快,身体健康”,而要说:“祈愿三宝加被、佛光普照,祝愿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朋友六时吉祥,身心安乐!”格调是不是马上高了?这种功夫绝对不在平时,你难道还提前去寺院体验生活不成?只能在研究之中得来。
如果在动笔之前不做专门研究,不懂得借助外脑、智库,肯定会是力所不逮,硬着头皮写出来的东西泛泛而谈、隔靴搔痒也就罢了,要是错用数据,概念跑偏,那就更是贻笑大方,说不定还要犯下政治错误了。
<b>背景摸底</b>
石头前面讲文字工作者必须有自己的资料库时提到过,文字任务的分配从来都不是按照你的专业和特长来进行的。学法律的,可能要写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的文章;学兽医的,可能要写完善执法体系建设的文章。一方面,我们可以依靠资料库提前在单位业务相关的领域做一些收集和准备;但是,万一遇上特别偏门的、比较冷门的,尤其艰深的,仅有资料库是远远不能满足文稿写作需要的。
在特定场合、特定活动上使用的文稿,要特别注意对活动的背景资料、历史材料研究摸底,文章才能写得实在、扎实。某位曾经在石头单位工作过的老领导出书了,石头单位准备搞一个出版座谈会,石头的领导作为单位代表需要致辞,不用说,这个致辞主要目的是对老领导的书和人给予高度评价。要写好这个发言,第一步是什么?当然不是慌慌张张地动笔,而应该是做好背景的摸底。
先说研究结构。例如,石头接到任务,要给领导起草一个在述职述廉会议上的报告,述职述廉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的组织行为,是一项规定动作。长期以来,这一文体基本形成了固定的体例和结构,一般都是先讲履职尽责的情况,接着谈廉洁自律的情况。
名字听起来似乎高深莫测,其实说白了就是动笔前先拿百度也好、百科也好、知网也好,做一个深入的资料检索,收集大量与写作主题相关的文章、材料,把不清楚的东西搞明白,把不懂的东西了解个大概,研究的逻辑无非还是围绕着结构、观点、语言几个方面来进行。
石头没有写过这类报告,所以就要先找到以前领导用过,或是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述职述廉报告学习一番,了解这类报告的体例结构。否则,假如述职述廉报告通篇只写如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就不符合要求,通篇只写如何拒腐防变、高风亮节那也明显不行,首先从结构上就谬失了。
<b>文献研究</b>
观点正确同样重要,尤其要避免常识性错误。比如,领导要出席徐悲鸿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石头一个学法律的,对徐悲鸿先生的认识也只能说是知道徐先生爱画马了。要写出内行的文章,一定需要先找点介绍徐先生的资料、书籍,了解一下徐先生到底艺术成就在哪,现实意义在哪。
央视有个评论员叫杨禹,经常在电视屏幕上出现。有时他在4套点评国际局势,有时他在2套分析财经政策,有时他在1套讲解大政方针,甚至有时他又在5套解说体育比赛。杨评论员的角色和文字工作者很像,万事通,就是什么都能讲,什么都得讲,什么都敢讲。
首先,你要先把老领导要出的书找到,至少粗略翻阅一遍,看看大致的内容,有无闪光的语言和观点,然后在发言稿里引用一些,不然你的马屁怎么拍得到点子上!其次,还得梳理一下老领导以前在单位的作为和功绩,查一查单位的年鉴、报纸,盖楼也好、改革也好、涨工资也好,总会有那么一两件,找出来、写出来,这稿子不就成了!
3.动笔前一定要做专题研究
<b>热线求助</b>
以上这些句子都是石头从自己的资料库里随便摘出来的,都是之前在不同媒体上看到感觉比较精彩,从而摘录留存的句子。这些句子的主题都很常用,假如文章涉及这些主题,用上一两句肯定为整篇增色不少。
这充分说明,写公文必须要善于研究、认真研究,只有充分借鉴、整合别人的智慧,才能补齐自己的短板。所以石头强调,平时注意积累是一方面,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同样重要。写作前具体怎么做研究?石头推荐几种办法。
详细研究了徐悲鸿先生的生平资料、权威评价,你才会知道,徐悲鸿先生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先驱,是功垂后世、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和一代宗师;他满怀诚挚的报国志向和坚定的艺术理想,把中国美术传统精华和西方美术优长融会贯通,创作了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美术作品,形成了“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这种美术艺术圈的内行话,靠你自己闭门造句能写出来吗?肯定不能,只能依靠研究和学习去获取。
石头上网一搜,冷汗下来了。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下半年刚在联合国讲过,“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好家伙,我这一下子就给国家贫困人口增加了1000万,这些年扶贫成果都哪去了!?
还有语言。平常的书面语我们对付起来当然没问题,但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人家语言自成体系,有自己的讲究,你还是“同志们来同志们去”的就给领导丢人了。
石头不久前就曾出过这样的大错:领导要石头帮忙起草一个在扶贫座谈会上的发言。石头本科学工研究生学法,也算是个复合型人才,但对扶贫,那真是“臣妾做不到啊”!于是在网上查了不少材料,研究了不少文章,跌跌撞撞才拼凑出一份发言稿来。领导拿到后一看第一段,就发现了问题。石头在稿子里提到,“我国尚有8000多万贫困人口”,领导说,这个数字不对,你去查查最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