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碎片化学习并不可耻(第2 / 2页)
有的人说,手机里都是些无聊的信息,觉得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阅读却越来越式微,年轻人醉心于移动终端阅读方式,被大量无聊的信息所淹没,从而挤占了严肃阅读的时间。
“标题党”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把平平无奇的新闻,挂上一个新“马甲”,变成一个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然后夺取读者的眼球与高高的阅读量。但也不可避免地“标题党”常常会导致文题不符、脱离现实、歪曲事实、掩盖真相的情况,以至于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破坏了新闻价值的传播。
本来爱看手机只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习惯而已,却时不时就会有人跳出来指摘。
<b>启迪代替灌输</b>
智能手机在国内基本上已经普及了,地铁里、商场中、公交上,到处都是抱着手机目不转睛的人。办公室人很多也不能免俗,上下班路上,无聊时,甚至食堂吃饭时,也都忍不住拿出来把玩一番,看看今日头条,翻翻知乎日报,刷刷微信朋友圈啥的,总之就是过一会儿不看手机,就觉得和世界脱节了一般。
幸运的是,石头除了爱玩手机,也是一个爱读书看报的好同志,慢慢的,石头对反对碎片化阅读的悲观论调产生了怀疑。石头发现,知识和信息碎片化的进化是从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在进行的,这个过程浩浩荡荡,不可逆转,几乎所有的人都被裹挟其中,只是不自知而已。
<b>适当聚焦一些领域</b>
按照批判者的标准,石头也是一位手机成瘾者,没事就爱看看知乎、豆瓣,刷刷腾讯新闻,关注几个公众号。曾经也很心虚,我这是不是自毁长城?是不是成瘾了、戒不掉了?多多少少觉得爱看手机这是一个上不了什么台面的事情。
有人说碎片化阅读让人不能建立知识体系,并非没有道理,但石头以为,经过16年甚至22年学校教育的系统训练,啥知识体系没有呢?其实都有了,现在就是再利用碎片化时间看看各种神人的发言、微信文章,补充一下原有基础,追踪一下热点问题,开一开脑洞。当然,不刻意追求知识体系的完备,不代表不需要聚焦,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还是需要适当聚焦,其实在碎片化信息的大海里,有很多高度细分、高度专业化的自媒体或发言者,比如办公室人,就可以多关注讲职场、做人、办文、办会、办事的信息源,说不准哪天就用上了。
总之就没有人为爱看手机说过什么好话。以至于一些原先的“低头族”也受了这种论调的影响,发起一些“戒除手机”“保证一周不刷朋友圈”“卸载新闻APP”之类的“反碎片化阅读、回归经典”的活动,跑去钻研原典、啃大部头,却又往往无疾而终。
碎片化学习的精髓在于“直接摘果子”,啥意思?以往的系统学习是重推理的,希望把整个逻辑过程呈现在你面前。而碎片化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更常见的是直接告诉你结论,将智慧的果实呈现给读者,用实践经验代替生涩理论,用启迪代替灌输。这没什么不好,阅读不是为了阅读本身,而是为了触动一种情绪,受到一个启发,读了一篇好的美文,重温了亲情爱情的温暖可贵;读了一篇好的经验介绍文章,掌握了好几种办公的小窍门。这样简单直接,没什么不好,本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1.不要为自己经常看手机感到难堪
<b>精选上档次的平台</b>
有的人则认为,时下移动终端的竞争异常激烈,背后常隐藏着商业动机,会引诱读者去关注大量低级趣味、碎片化的信息。
其实在石头看来,碎片化信息最大的弊端倒在于门槛太低,人人都有机会发出声音,甚至大放厥词、误人子弟,而且没人在乎和尊重知识产权,好文章总是被抄袭。所以,进行碎片化学习,找到靠谱的平台是最重要的。以石头的经验斗胆推荐几个:新闻类的,腾讯新闻、凤凰新闻都不错,最烦那种满是社会新闻的客户端,强奸、杀人、乱伦才是它们的兴奋点;知识类的,知乎日报、果壳、简书都不错,有观点有腔调有审美;微信公众号,最难甄别,据说现在已经有2000万个之多,怎么才能找到靠谱用心的公众号呢?有一条定律来鉴定微信公众号的档次,即每次推送的条数和公众号质量成反比,那些每次推满8条的你趁早取关吧,都是东拼西凑不负责任的内容。
有的人更加耸人听闻,说不进行严肃阅读的人其实是受害者,但是很多人受害了而不自知,仍然沉溺于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以为是跟上了时代潮流,无比享受,这种沉迷与上瘾形同吸毒。
<b>拒绝标题党</b>